自我损耗效应的多实验室预登记复制外文翻译资料

 2023-03-22 12:03
A Multilab Preregistered Replication of the Ego-Depletion Effect

M. S. Hagger,* N. L. D. Chatzisarantis,* H. Alberts, C. O. Anggono,

C. Batailler, A. R. Birt, R. Brand, M. J. Brandt, G. Brewer, S. Bruyneel,

D. P. Calvillo, W. K. Campbell, P. R. Cannon, M. Carlucci, N. P. Carruth,

T. Cheung, A. Crowell, D. T. D. De Ridder, S. Dewitte, M. Elson, J. R. Evans,

B. A. Fay, B. M. Fennis, A. Finley, Z. Francis, E. Heise, H. Hoemann,

M. Inzlicht, S. L. Koole, L. Koppel, F. Kroese, F. Lange, K. Lau, B. P. Lynch,

C. Martijn, H. Merckelbach, N. V. Mills, A. Michirev, A. Miyake, A. E. Mosser,

M. Muise, D. Muller, M. Muzi, D. Nalis, R. Nurwanti, H. Otgaar, M. C. Philipp,

P. Primoceri, K. Rentzsch, L. Ringos, C. Schlinkert, B. J. Schmeichel, S. F. Schoch,

M. Schrama, A. Schuuml;tz, A. Stamos, G. Tinghouml;g, J. Ullrich, M. vanDellen,

S. Wimbarti, W. Wolff, C. Yusainy, O. Zerhouni, and M. Zwienenberg

*Proposing authors

摘要

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与适应性结果有关,如更好的健康、凝聚力强的人际关系、在工作和学校的成功,以及更少的犯罪和上瘾。相比之下,自我控制失败与适应不良结果有关。了解自我控制预测行为的机制可能有助于促进更好的监管和结果。理解自我控制的一个流行方法是力量或资源消耗模型。自我控制的概念是一种有限的资源,在一段时间的努力之后会耗尽,导致自我控制失败。该模型通常使用顺序任务实验范式进行测试,在这个范式中,完成最初自我控制任务的人自我控制能力下降,在随后的任务中表现更差,这种状态被称为“自我损耗”。尽管自我损耗实验的荟萃分析发现了中等效应,但后续的荟萃分析质疑了这种效应的规模和存在性,并确定了可能存在偏见的实例。这些分析是当前关于自我损耗效应的《注册复制报告》的催化剂。多个实验室(k = 23,N = 2141)进行了基于Sripada等人的顺序任务范式的标准化自我消耗协议的复制。对这些研究的元分析显示,自我损耗效应的规模很小,95%置信区间(CI)为 0(d = 0.04, 95% CI [minus;0.07, 0.15])。我们讨论研究结果对自我耗竭效应和自我控制资源耗竭模型的启示。

关键字:力量模型、能量模型、资源耗竭、自我调节、元分析

1.引言

1.1损耗的力量模型

良好的自控能力对人体机能的最佳发挥至关重要。自我控制一直被认为是一个人主动控制或抑制冲动的能力;抑制冲动;抵制诱惑;打破根深蒂固的、习得的行为或习惯。因此,自我控制反映了一个人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推翻支配性反应,支持另一种更努力的行动。良好的自我控制已经与适应性联系在多个领域,包括学校、工作场所、社会关系和健康(de Ridder, Lensvelt- Mulders, Finkenauer, Stok, amp; Baumeister, 2012; Dvorak amp; Simons, 2009; Hagger, Wood, Stiff, amp; Chatzisarantis, 2010b; Tangney, Baumeister, amp; Boone, 2004).类似地,自我控制能力差与许多适应不良有关,包括健康状况不佳、财务不稳定、社会关系功能失调、易受药物滥用和犯罪的影响 (Baumeister amp; Alquist, 2009; Baumeister, Heatherton, amp; Tice, 1994; Wills, Isasi, Mendoza, amp; Ainette, 2007).因此,理解人们在自我控制方面可能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是至关重要的。

自我控制能力依赖于有限资源的概念已经在文献中引起了相当大的关注。在两篇关键的研究文章中,Baumeister和他的同事(Baumeister, Bratslavsky, Muraven, amp; Tice, 1998;Muraven, Tice, amp; Baumeister, 1998)提出并测试了自我控制的有限资源或力量模型。根据他们的模型,需要自我控制的任务表现是由一种广义的、单一的、有限的“内部”资源控制的。他们提出,参与需要自我控制的任务会导致自我控制资源的消耗,并降低后续自我控制任务的表现。自我控制能力下降的状态被称为自我损耗。鲍迈斯特和他的同事们使用一个顺序任务实验范式来测试他们的模型,在这个范式中,参与者参与两个连续的任务。对于随机分配到实验组(自我消耗组)的参与者来说,两项任务都需要自我控制。对于被分配到控制组(无损耗组)的参与者来说,只有第二个任务需要自我控制,而第一个任务不需要任何或很少的自我控制。自我控制任务要求参与者改变或修改一种本能的、博学的反应,类似于抵制冲动或诱惑(Baumeister, Vohs, amp; Tice, 2007)。

与资源耗竭模型的预测一致,实验组的参与者在第二项任务上的表现比对照组的参与者更差。重要的是,实验中使用的任务来自不同的自我控制“域”,这表明该资源是“域一般”的,对所有需要自我控制的任务都是通用的。有限资源帐户得到了相当多的支持,使用顺序任务范式对原始发现进行了许多概念上的重复。最初的荟萃分析显示中等效应量(d =0.62),通过198个自我消耗效应测试(Hagger, Wood, Stiff, amp; Chatzisarantis, 2010a)。

然而,最近的概念和实证分析对自我耗竭实验中观察到的自我调节失败的资源耗竭解释提出了挑战,并质疑自我耗竭效应的强度或它是否存在。最近的分析表明,原元分析的自我损耗效应量可能被夸大了。重新分析哈格尔等人的元分析发现(Carter amp; McCullough, 2013b, 2014)和一个新的测试自我耗竭效应的元分析,包括未发表的数据(Carter, Kofler, Forster, amp; McCullough,2015)应用基于每个研究中估计效应量的漏斗图的回归技术与研究精度(即配方的样本大小)。这些回归技术被认为是检测荟萃分析中包含的一系列研究的偏倚的手段,被称为小研究偏倚。小研究偏差是指在荟萃分析中包含的研究样本中,相对于研究精度,不太可能的高效应量的可能性增加。偏倚可能表明发表偏倚——即期刊编辑倾向于发表具有统计意义且相对于其样本量具有较大效应量的研究(Sterne, Egger, amp; Davey Smith, 2001)。

Carter等人的分析显示,在Hagger等人(2010a)的原始荟萃分析中,效应量存在大量的小研究偏差,并指出在原始分析中包括的许多已发表的研究,以及在他们更新的荟萃分析中,实质上都是不足的,这表明发现如此多的大型、统计学上显著的影响是不可能的。他们再分析和更新的荟萃分析,Carter et al. (2015)表明,基于他们的回归分析,自我损耗效应的可能值是零,认为“整合证据不支持命题(和流行的信念),自我控制功能好像它依赖于一个有限的资源,至少在实验室中通常是这样测量的”(第18页)。与这些发现一致的是,也有研究未能复制自我损耗效应(例如,Xu et al. 2014),发现它的规模大大小于元分析综合报告(例如,Tuk, Zhang, amp; Sweldens, 2015)。或表明在多任务实验中,任务表现可能会随着自我控制的提前而改善(例如,Converse amp; DeShon, 2009;Dewitte, Bruyneel, amp; Geyskens, 2009;Tuk et al., 2015)。总的来说,这些数据,加上最近的荟萃分析的数据,让人怀疑是否存在较大的,甚至是中等规模的自我损耗效应。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Carter等人对回归分析的解释已经受到质疑。Hagger and Chatzisarantis(2014)指出对回归技术的解释在效应量存在实质性异质性的情况下是误导。例如,如果在较小的研究中,真正的影响更大,这可能是事实(Sterne et al., 2001)。此外,回归技术是基于假设样本量和效应量之间的关系为零,但Simonsohn(2009)指出,这可能不是这样的情况(例如,在效应量中有相当大的无法解释的异质性,或者样本可能是基于使它们更容易被消耗操纵的特征而选择的)。重要的是,虽然回归技术可能表明由小研究效应引起的荟萃分析衍生效应量存在偏倚,但它们不能确定偏倚的来源(Simonsohn, 2009)。

尽管存在解释问题,但在测试自我耗竭效应的研究中存在大量偏差是很重要的,而且考虑到对meta分析发现的偏差测试的不同解释,这种影响的大小仍不确定。关于自我耗竭效应的文献反映了目前关于生物心理学实验中效应的再现性的广泛争论(Pashler amp; Harris, 2012),以及该学科中显著效应的高功率复制的必要性(Open Science Collaboration,2012,2015)。我们使用Carter and McCullough (2013b, 2014) and Hagger and Chatzisarantis (2014)提出的顺序任务范式,提出了一套自我耗竭效应的独立复制。

2.协议要求

根据一般协议,参与的实验室需要创建一个关于开放科学框架(OSF)的条目,该条目与主自我损耗斯里帕达等人有关。注册复制报告网页(https://osf.io/jymhe/),并张贴其实施计划、注册文件、资料、原始数据和分析。研究方案需要在收集数据之前得到实验室机构审查委员会(IRB)或同等的负责研究伦理的机构委员会的批准。

3.参与者

参与者都是本科生,他们参加课程是为了获得学分或报酬。参与者是从机构管理的参与者池中招募的,或者是从研究广告中招募的。基于alpha值为0.01,1-beta值为0.95的统计功率分析,我们计算了168名参与者的样本量,其中84人处于损耗状态和无损耗状态,需要检测中等效应量(Hagger et al., 2010a)。尽管我们强烈建议参与实验室的复制符合这个样本量,但100名参与者的样本量被认为是准则的最低要求(每个条件下50名参与者)。大多数实验室在他们的招募中能够达到这个target,但由于序列任务范式中使用的任务的严格排除标准,在某些情况下,目标样本大小没有达到。有证据表明,年龄较大的参与者表现出较弱的自我消耗效应(Dahm et al., 2011),参与者被要求年龄在18岁到30岁之间。由于研究材料是特定语言的,参与者被要求母语为进行复制的语言。来自英语国家(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和美国)实验室的参与者如果不把英语作为第一语言和主要语言,就被排除在外。非英语国家的实验室使用研究材料翻译成参与者的主要语言进行复制,而非英语母语的人被排除在外。一个实验室在瑞典的一个说英语的学生样本中进行了复制(Tinghouml;g amp; Koppel)。尽管这个实验室的参与者都是英语流利的人,但他们的结果在最终分析中被忽略了,因为他们偏离了母语纳入标准,在最终分析中只剩下23个实验室。

3.1测试位置

参与者在实验室条件下单独接受测试,完成任务时他们独自待在房间里。参与者被提供书面指导,由实验者按照脚本进行口头指导。

3.2实验者

研究人员是心理学研究生、研究助理、博士后研究人员或具有收集心理学实验数据和与参与者互动经验的教员研究人员。实验者不需要有特定的领域知识或者事先熟悉范例。实验人员需要熟悉OSF网站(https://osf.io/ifdj3/)上的实验步骤,并在数据收集前进行实践。该协议建议实验人员对实验假设和条件分配保持天真,但这并不总是可行的(是否尝试了会在每个实验室的OSF页面上注明)。

3.3数据收集

单向实验设计反映了斯里帕达和同事(2014)的自我损耗范式。参与者被伪随机分配到实验组(自我耗竭)和对照组(无耗竭)。为了在不同条件下获得大致相同的参与者数量并达到所需的最小数量,建议实验室将参与者随机

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英语原文共 28 页,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资料编号:[592999],资料为PDF文档或Word文档,PDF文档可免费转换为Word

原文和译文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30元 才能查看原文和译文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外文翻译,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文献综述、开题报告、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