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涉外婚姻的兴起——1979年至2010年外文翻译资料

 2022-11-11 11:11

The rise of Chinese-foreign marriage

in mainland China, 1979–2010

Elaine Jeffreys and Wang P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ydney, Australia

Abstract

This research note examines the growth of Chinese-foreign marriage in mainland China since 1979. From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rsquo;s Republic of China (PRC) in 1949 until the early 1990s, Chinese-foreign marriage was an unusual occurrence in the country. Statistics compiled by the PRCrsquo;s Ministry of Civil Affairs indicate that the number of couples registering a Chinese-foreign marriage in mainland China increased almost tenfold between 1979 and 2010, although that figure has since stabilized at a lower rate. The article explores these changes in three stages. First, it maps the architecture of the PRCrsquo;s Marriage Laws and reform-era regulations on marriage registration, showing how Chinese-foreign marriages have been categorized as different types of lsquo;cross-borderrsquo; and international marriages. Second, it provides a statistical breakdown of the number, type and gendered composition of Chinese-foreign marriages registered in mainland China between 1979 and 2010. It concludes by highlighting the gendered character and spatial dimensions of mainland Chinese-foreign marriages, and pointing to their largely lsquo;intraculturalrsquo; as opposed to international bases.

Keywords

Chinese-foreign marriage, Chinese marriage laws and regulations, cross-border marriage, divorce, intra-Asian marriage

This research note examines the growth of Chinese-foreign marriage (涉外婚姻) in mainland China since 1979, and the evolution of legal frameworks governing such marriages. From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rsquo;s Republic of China (PRC) in 1949 until the early 1990s, Chinese-foreign marriage was an unusual occurrence in mainland China. Political differences between communist China and the rest of the world severely limited the opportunities for such unions to develop in the first place. Restrictions on the capacity of foreign nationals to enter and reside in the PRC, and on the ability of Chinese citizens to obtain passports and travel overseas, further limited the opportunities for such marriages. In fact, government statistics on the number of Chinese-foreign marriages registered in mainland China only became available in 1979, that is, after the PRC shifted away from a centralized planned economy and a position of relative international isolation, and adopted a policy of market-based economic reforms and opening up to the rest of the world in December 1978. Data made available by the PRCrsquo;s Ministry of Civil Affairs indicate that fewer than 8,500 couples registered a Chinese-foreign marriage in mainland China in 1979. That figure climbed to a peak of nearly 79,000 couples in 2001 and decreased to just over 49,000 couples in 2010.1

The PRCrsquo;s marriage registration regulations divide Chinese-foreign marriages into three different categories.2 The first involves unions between PRC citizens (中国公民) residing in mainland China (内地居民) and Overseas Chinese (华侨) – Chinese who reside in another country. The second involves marriages between citizens of mainland China and citizens of Hong Kong, Macao and Taiwan – territories that the PRC government claims as part of a unified or lsquo;greaterrsquo; China but that have separate legal jurisdictions. The third category involves marriages between citizens of mainland China and foreign nationals (外国人, literally people from another country), which may include former PRC citizens who have acquired foreign citizenship (外籍华人). Data from the PRCrsquo;s Ministry of Civil Affairs indicate that the most common type of Chinese-foreign marriage registered in mainland China until the late 2000s was between a mainland Chinese woman and a man from Hong Kong, Macao or Taiwan. However, since 2008, marriages between mainland Chinese women and men from other parts of the world have become the most popular type of Chinese-foreign marriage.3

Although the PRCrsquo;s Ministry of Civil Affairs provides data on the number and types of Chinese-foreign marriages registered in mainland China between 1979 and 2010, the data are insufficient for the purposes of evaluating the demographic and social issues associated with lsquo;cross-borderrsquo; or international Chinese-foreign marriages registered on the mainland. The data include information about the number of marriages involving a non-PRC national that was registered in mainland China in a given year as well as information about the sex and place of residency of PRC nationals registering a Chinese-foreign marriage in mainland China. However, unlike other parts of East Asia, including Hong Kong and Taiwan,4 the Ministry of Civil Affairs does not release data about the age, educational background and occupation of people registering a Chinese-foreign marriage in mainland China, and it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about the previous marital status of brides and grooms registering a Chinese-foreign marriage in mainland China for the years between 1987 and 1998.5 At the moment the Ministry of Civil Affairs provides no information about the place of origin of foreign marrying partners, other than spouses from Taiwan and the PRCrsquo;s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s of Hong Kong and Macao.6 This situation may change as the PRCrsquo;s Ministry of Civil Affairs introduced a national network of marriage registration information in July 2012, and has announced plans to establish an online database of more detailed marriage records in the near future.7 Meanwhile, the following discussion is restricted to synthesizing the existing data and making some provisional observations.

We examine the emergence of Chinese-foreign marriage in reform-era China in three stages. First, we map the architecture of the PRCrsquo;s Marriage Laws and reform-era regulations on marriage registration, showing how Chinese-foreign marriages have been categorized as different types of lsquo;cross-borderrsquo; and inte

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中国大陆涉外婚姻的兴起——1979年至2010年

Elaine Jeffreys and Wang Pan

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

摘要:这篇研究报告调查了自1979年以来中国大陆的中外婚姻增长情况。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的涉外婚姻是一件不寻常的事情。中国民政部编制的统计数据显示,1979年至2010年间,中国大陆登记的中外婚姻数量增长了近10倍,不过此后这一数字一直保持在较低的水平。本文将分三个阶段来探讨这些变化。首先,它描绘了中国婚姻法和改革时期婚姻登记制度的架构,展示了中外婚姻是如何被划分为不同类型的“跨国婚姻”和国际婚姻的。其次,它提供了1979年至2010年在中国大陆登记的中外婚姻的数量、类型和性别组成的统计细目。文章最后强调了中国大陆的中外婚姻的性别特征和空间维度,并指出他们主要是“文化内的”,而不是国际基础。

关键字:中外婚姻、中国婚姻法法规、跨国婚姻、离婚、亚洲内部婚姻

这个研究报告分析中外婚姻的增长(涉外婚姻)在中国大陆自1979年以来,和法律框架的进化管理这样的婚姻。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大陆的涉外婚姻是一件不寻常的事情。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政治分歧严重首先严重限制了涉外婚姻发展的机会。对外国人进入和居留中国的限制,以及对中国公民获得护照和出国旅游的限制,进一步限制了涉外婚姻的发生。事实上,中国政府直到1979年才开始统计在中国大陆登记的中外婚姻数量,也就是说,1978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从中央计划经济体制和相对国际孤立的地位转变为以市场为基础的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中国民政部提供的数据显示,1979年在中国大陆登记的中外婚姻少于8500对。这一数字在2001年达到近7.9万对的峰值,在2010年降至4.9万多对。[1]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登记条例》将中外婚姻分为三类。[2]首先是内地居民居住在另一个国家的华侨。第二种是中国大陆公民与香港、澳门和台湾公民之间的婚姻。中国政府声称,香港、澳门和台湾是一个统一的或“更大的”中国的一部分,但拥有各自独立的司法管辖权。第三类包括中国大陆的公民和外国人结婚,这可能包括前外籍华人。中国民政部的数据显示,在二十世纪末之前,在中国大陆登记的最常见的中外婚姻类型是中国大陆女性和来自香港、澳门或台湾的男性之间的婚姻。然而,自2008年以来,中国大陆女性和来自世界其他地区的男性之间的婚姻已经成为最受欢迎的中外婚姻形式。[3]

尽管中国民政部提供了1979年至2010年在中国大陆登记的中外婚姻数量和类型的数据,但这些数据不足以评估与“跨境”或在内地登记的国际中外婚姻有关的人口和社会问题。这些数据包括某年在中国大陆登记的非中国公民的婚姻数量,以及在中国大陆登记的中外婚姻的中国公民的性别和居住地点。然而,与包括香港和台湾在内的东亚其他地区不同的是,[4]民政部不公布在中国大陆登记的中外婚姻登记人的年龄[5]、教育背景[6]和职业等数据,它只提供1987年至1998年5月在中国大陆登记的中外婚姻的新郎和新娘的既往婚姻状况。[7]

本文分三个阶段考察了改革开放时期中外婚姻的产生。首先,我们绘制了中国婚姻法和改革时期婚姻登记制度的架构图,展示了中外婚姻是如何被划分为不同类型的“跨国婚姻”和国际婚姻的。其次,在这些分类的基础上,我们提供了1979年至2010年在中国大陆登记的中外婚姻的数量、类型和性别构成的统计细目。最后,我们强调了中国大陆的中外婚姻的性别和空间维度,并指出他们在很大程度上是“文化内的”,而不是国际基础。在此过程中,我们致力于研究亚洲内部婚姻迁移的最新演变,研究香港、台湾、日本和韩国不断变化的婚姻趋势,但不包括中国大陆。[8]

调节中外婚姻

在中国,和其他地方一样,法律框架规定了谁可以结婚,谁可以离婚。这些框架反映并巩固了异性恋规范的性习俗——结婚的伴侣应该是单身的成年异性成员。它们还反映并巩固了基于国家的国籍和公民定义。这些定义都包含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首次将涉外婚姻纳入国际范畴,并将涉外婚姻分为不同类型的“跨国”婚姻和国际婚姻。因此,在研究中国大陆登记的中外婚姻数据之前,我们首先讨论了中国婚姻法和相关法规的演变。

婚姻和家庭关系在中国大陆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于1950年首次发布,修改后的1980年和2001年。1950年的婚姻法废除了一夫多妻制,包办婚姻和雇佣婚姻,并在自由选择(异性恋)伴侣、一夫一妻制和两性平等的基础上建立了新的婚姻和家庭制度。[9]1980年通过了该法律的修订版,其中包括几项旨在促进1979年独生子女家庭政策的修正案。1980年的婚姻法将女性的法定结婚年龄从18岁提高到20岁,将男性的法定结婚年龄从20岁提高到22岁(第五条),并禁止夫妻实行计划生育(第十二条)。[10]它还首次规定,人民法院将同意的情况下离婚夫妻经历了一个“感情确已破裂”和中介的尝试已经失败(第二十五条)。

2001年的婚姻法明确了离婚的条件。[11]第3条禁止家庭暴力、重婚和已婚人士与第三者同居。第三十二条个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涉及感情破裂的,准予离婚。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修改使得离婚诉讼更加容易,离婚率也随之飙升。我们将在下一节婚姻趋势中讨论这些问题。

《婚姻法》还补充了国家婚姻登记制度——在中国,只有在适当的民政部门登记结婚才是合法的。1980年11月,新的婚姻登记程序开始生效,取代了自1955年5月12日起实施的只适用于中国大陆公民之间的婚姻的程序,[12]反映了当时中国大陆中外婚姻的不寻常性质。

1986年3月,修改后的《婚姻登记程序》取代了1980年的《婚姻登记程序》,首次纳入了中外婚姻的范畴。[13]1986年13 14条婚姻登记程序规定,中国大陆和海外华人的公民之间的婚姻,或在中国大陆的公民和他们的同胞从香港和澳门(港澳同胞),应根据规定中国公民和海外华人之间的婚姻登记,与香港、澳门同胞(以下1983年3月的规则)。[14]《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进一步规定,中国大陆公民与外国公民的婚姻应当按照《中国公民与外国公民婚姻登记规则》(以下简称《1983年8月规则》)进行管理。[15]我们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在下面详细讨论这两条规则。

1986程序于1994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登记管理条例——第一次的婚姻法规提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和台湾的婚姻关系。[16]第二条规定,中国大陆的公民和外国人之间的婚姻,或海外华人,或者居民来自香港、澳门和台湾,应该按照相关的程序管理,即1983年8月1983年3月的规则和规则。第一个文档列出具体程序有关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台湾公民之间的婚姻问题上是1988年注意到有关婚姻登记台湾同胞与大陆公民(以下1988通知),[17]取代了1998年的17之间的婚姻登记管理暂行办法大陆居民和台湾居民(以下1998措施)[18]

所有这些不同的婚姻登记程序都要求申请婚姻登记的当事人必须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去核实身份,并确认他们是单身,是自愿结婚的。1994年以前,中国申请人必须出示两种证件:户口登记证或居民身份证;用人单位出具的证明,载明申请人的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婚姻状况和其他与身份有关的详细情况。1994年至2003年期间,中国公民必须出示四种证件:户口登记证;居民身份证;申请人所在单位或者当地居委会出具的婚姻状况证明;婚姻登记部门指定的医院出具的婚前健康检查报告。[19]在独生子女家庭政策的范围内,强制性的婚前健康检查旨在保护婚姻双方及其未来子女的健康,确保潜在配偶具有良好的精神和生殖健康,没有遗传、重大和传染性疾病。2002年,由于国内和国际上对强制性检测的优生学推动力提出了批评,这严重阻碍了有精神和身体健康问题的人结婚和生育。[20]

中外婚姻登记的程序过去和现在都有所不同,因为外国婚姻当事人的身份是根据国籍/永久居民证明来核实的。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规定“任何人出生在中国,父母都是中国公民或父母之一是中国人有中国国籍”,和“任何人在国外出生,父母都是中国公民或父母之一是中国人有中国国籍”(文章4和5)。[21]

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国对香港和澳门主权要求的提高意味着,中国国籍的概念被扩展到包括来自香港和澳门的人,他们被定义为居住在大中华区或非大陆的中国“同胞”。这种理解首次出现在1983年3月和1983年8月规则和后来正式表达的基本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基本法PRC.[22]基本法律的定义来自香港和澳门出生的华裔对中国领土,包括香港和澳门作为中国公民,不管他们可能持有的特定的护照。《香港基本法》于1990年通过,1997年7月香港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时生效;《澳门基本法》于1993年通过,1999年12月澳门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时生效。

1983年3月《婚姻法》和1983年8月《婚姻法》将外国婚姻登记申请人分为三类:华侨、港澳同胞和外国人。根据1983年3月规则第2条,被归类为华侨的申请人必须出示四种证件:有效护照;公证机关出具并经中国驻所在国使领馆确认的单身证明;在居住国出具的工作证明或者可靠的收入来源证明;[23]名港澳同胞除须出示香港、澳门居民身份证外,还须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指定医院出具的婚前健康检查报告。文档标题的回复从民政部(上海民政局)在外国申请婚姻登记的问题表明,1983年的工作证书/可靠的收入证明的要求,海外华人,内地与香港、澳门同胞旨在保护中国公民从欺骗(女性)。换句话说,它的目的是确保这些配偶能够在中国公民移居到中国大陆以外的地区后,在经济上支持他们。[24]

根据1983年8月的规定,被归类为外国人的婚姻登记申请人必须出示四种证明,其中包括持有外国国籍/护照的人,包括持有外国国籍的中国人。首先,他们必须这么做出示护照或其他证明其身份和公民身份的适当文件。第二,必须出示公安机关签发的外国人居留证件、外事部门签发的身份证明或者外国人在中国短期居留的入境许可和居留许可。第三,他们必须出示由其原籍国公证机构出具的、由中国驻该国使领馆或其驻中国使领馆出具的、确认其单身身份的证明。外国婚姻伴侣已成为中国永久居民的,必须按照中国公民的身份取得政府部门和工作单位的相应证明。最后,所有外国结婚伙伴不得不呈现一个婚前健康检查报告与海外华人不同,[25]与香港、澳门的同胞,婚姻登记申请人归类为

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资料编号:[18937],资料为PDF文档或Word文档,PDF文档可免费转换为Word

原文和译文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30元 才能查看原文和译文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外文翻译,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文献综述、开题报告、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