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管理的本土研究:什么和如何外文翻译资料

 2022-08-17 04:08

Indigenous Research on Chinese Management:

What and How

Abstract

We attempt to provide a definition and a typology of indigenous research on Chinese management as well as outline the general methodological approaches for this type of research. We also present an integrative summary of the four articles included in this special issue and show how they illustrate our definition and typology of indigenous research on Chinese management, as well as the various methodological approaches we advocate. Further, we introduce a commentary on the four articl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gaged scholarship, and also three additional articles included in this issue. Finally, we conclude with our suggestions for future indigenous research.

KEYWORDS Chinese management, indigenous research, methodology, qualitative, theory-building

INTRODUCTION

Many authors argue that indigenous research is essential for a full understanding of local phenomena (e.g., Enriquez, 1990; Kim amp; Berry, 1993; Tsui, 2004; Yang, 1993, 2000). On a practical level, indigenous research should generate the most effective solutions to local problems because of the high compatibility between theory and phenomenon (Leung, 2009). Further, given that almost all extant theories of management are built upon the philosophies and values of the West (Boyacigiller amp; Adler, 1991; March, 2005; Porter, 1996; Tsui, 2007), indigenous research in non-Western cultures, which have different intellectual and cultural traditions, has immense potential to contribute to universal theories by modify- ing, enriching, or supplementing Western management concepts or theories, and by offering brand-new theories (Enriquez, 1990; Lin, 2002; March, 2005;Morris, Leung, Ames, amp; Lickel, 1999; Yang, 2000; cf. Rodrigues, Duarte, amp; Carrieri, 2012). The Chinese context, because of its rich intellectual and cultural traditions, as well as vibrant economic growth, offers many unique management phenomena and ideas for an indigenous analysis (Fang, 2010; Hwang, 2006; Meyer, 2006; Tsui, 2004, 2006; White, 2002; Yang, 1993, 2000). This special issue on indigenous research on Chinese management calls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indigenous perspective and includes four studies that showcase its importance and utility.

We have noted the important work on Chinese psychology from both indig- enous (Yang, 1993, 2000) and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s (Bond, 2010), and we have also noted more recent cross-cultural research on organizational behaviour (Gelfand, Erez, amp; Aycan, 2007; Tsui, Nifadkar, amp; Ou, 2007). However, indig- enous research in the field of management is still a relatively nascent endeavour, even though significant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the fields of paternalistic leadership (Farh amp; Cheng, 2000) and guanxi (see Chen, Chen, amp; Huang, in press for a review; also see Luo, Huang, amp; Wang, 2012 for a meta-analysis). However, there is still no widely accepted definition of indigenous research. Some authors argue that a study is indigenous if it covers an indigenous phenomenon or topic, even if Western theories or concepts are adopted (e.g., Whetten, 2009); others maintain that indigenous research requires location-specific, indigenous contextual factors, but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adopted can be borrowed from the West (e.g., Tsui, 2004); still others argue that only when an indigenous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is adopted can a study be qualified as indigenous (e.g., Yang, 1993). The objectives of indigenous research are also controversial. Is the main purpose of indigenous research simply to verify or modify Western theories? A more radical objective is to develop new theories entirely from an indigenous perspective to explain uniquely local phenomena (Yang, 1993). Finally, discussion continues as to the best method to conduct indigenous management research, although references to other disciplines can be made, such as psychology (Enriquez, 1990; Kim amp; Berry, 1993; van de Vijver amp; Leung, 1997).

In this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we attempt to provide an initial definition and typology of indigenous research as well as outline the general method- ological approaches for this type of research. We choose to focus on the questions of lsquo;whatrsquo; and lsquo;howrsquo; rather than lsquo;whyrsquo; in relation to indigenous research on Chinese management because the latter has been extensively discussed by others (e.g., Fang, 2010; Hwang, 2006; Meyer, 2006; Tsui, 2004, 2006; White, 2002; Yang, 1993, 2000). We also present an integrative summary of the four articles in this special issue in light of our proposed conceptualization of indigenous research as well as a commentary for the special issue. Further, we introduce three additional articles included in this issue. Finally, we conclude with our suggestions for future indigenous research.

TOWARD A BETTER UNDERSTANDING ABOUT INDIGENOUS RESEARCH

Deftnition and Typology of Indigenous Research on Chinese Management

When a local phenomenon is so unique that the extant Western theories or constructs cannot account for it effectively, indigenous research is called for. Drawing upon previous work in psychology (Kim amp; Berry, 1993; Yang, 1993, 2000) and management (Tsui, 2004), Li (in press) proposes a working definition of indigenous research, namely, the study of a unique local phenomenon or a unique element of any local phenomenon from a local (native as emic) perspective to explore its local relevance, and, if possible, its global relevance as well. Following this definition, a study that examines a local phenomenon entirely from the per- spective of Western theories or constructs cannot qualify as indigenous due to the lack of a local perspective. If a study examines a local phenomenon with a modified or expanded Wester

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关于中国管理的本土研究:什么和如何

摘要

我们试图提供一个关于中国管理学本土研究的定义和类型学,并概述这类研究的一般方法论。我们还对本期特刊中的四篇文章进行了综合总结,并说明它们如何阐明我们对中国管理学本土研究的定义和类型,以及我们所倡导的各种方法论。此外,我们还从参与式学术的角度介绍了对这四篇文章的评论,以及本期收录的另外三篇文章。最后,我们对未来的本土研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中国管理,本土研究,方法论,定性,理论建设

第1章 争取更好地了解本土研究

1.1 中国管理的本土化研究的定义和类型化

当一个地方的现象非常独特,以至于现有的西方理论或结构不能有效地解释它时,就需要进行本土研究。借鉴以前在心理学和管理学方面的工作,李提出了一个工作定义,即土著研究,即研究当地独特的现象或独特的从本地)的角度看任何本地现象的要素,以探讨其当地的相关性,如果可能的话,也探讨其全球的相关性。根据这个定义,一项完全从西方理论或结构的角度来研究当地现象的研究,由于缺乏当地的视角而不能被称为本土化。如果一项研究在研究当地现象时,采用了经过修改或扩展的西方理论,并以当地视角作为参考,那么这项研究就有资格成为本土研究,因为这项研究通过采用当地视角对理论发展做出了贡献。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工作定义比心理学中典型的本土研究的定义更加开放,后者规定了一个纯粹的本地视角。我们明确区分了情境化和本土化,因为情境化可能涉及也可能不涉及任何本土视角,而本土视角则是本土化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为了澄清本土研究的多样性,李指出谈到了一种基于当地现象的性质和来源的类型学。理论视角上基本的,也许是最常见的方法是不加批判地将西方的现存理论应用于当地环境。这种类型的研究在本质上不是本土的,但如果研究能引起对某些本土的独特性或观点的关注,它仍然可以为后续的本土研究提供参考。一个更复杂的方法涉及到一个比较的视角,有可能发现一个或多个地方特有的新构造,这种类型的研究旨在修改和修正西方的理论。此外,一种创新的方法涉及发展一种新的本地理论来解释一个独特的本地现象,它可以补充或取代西方的相关理论。最后,最复杂的方法涉及到对上述三种方法的整合,走向地心主义(即地方和全球视角的整合及其应用于东西方融合的对立统一的二元性)框架。我们认识到,上述是理想的类型,所以实际的研究可以是多种类型的混合体。

大多数关于中国的研究属于第一类,没有什么原创性的理论贡献。一些中国的管理研究属于第二类,即植根于比较的角度,重点是调整使用西方理论来理解独特的本地现象。这种方法与Whetten的“情境敏感研究”的概念相一致,即要求应用考虑到当地情境因素的西方理论。属于第三类的研究有更大的潜力做出原创性的理论贡献,因为它专注于发展本地衍生的理论。这种方法与Tsui的特定情境研究的概念一致,它要求在理论化中纳入当地有意义的情境因素。第四类研究试图发展具有本地和全球相关性的地理中心理论。这种方法与那些外在和内在观点的动态协同,利用跨文化观点,平衡的全球观点,以及地心镶嵌相一致。总的来说,第1类和第2类研究方法主要是将现存的西方理论应用于或利用于本地现象,有一条从理论到现象的路径,但第3类和第4类研究方法主要关注的是发展,形成或探索来自本地(也是全球)的新理论。有一条从现象到理论的道路。

第2章 如何进行中国管理的本土研究

中国管理学的本土化研究正在形成趋势,其核心问题已从为什么要进行中国管理学的本土化研究转为如何进行。本文把想法和建议分为两类:本土建构和理论的来源和进行本土研究的方法。

2.1 本土化建构和理论的来源

为了发展新的本土化建构和理论,管理学者可以借鉴两个基本来源。一是哲学上的不同“思想流派”,包括中国传统智慧,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法家思想、兵法;以及中国的现代思想,如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思想(Chen amp; Lee, 2008; Pan, Rowney, amp; Peterson, 2012)。中国的传统智慧对中国管理的本土化建构和理论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例如,阴阳平衡的认知框架的理论和应用。作为中国哲学认识论的阴阳平衡与作为中国哲学方法论的“悟”(作为直觉想象力)之间的联系,以应对复杂性和模糊性的挑战;“中庸”(作为平衡和谐的金科玉律),“无为”(作为主动不作为);《孙子兵法》中的战略选择;以及德行的自我修养。这些,以及其他的中国传统智慧,可以为中国管理的本土研究提供充足的信息参考。此外,中国的现代思想,如毛泽东的“农村包围城市”战略,以及邓小平的“摸着石头过河”政策,也有所借鉴意义。上述概念和理论都是相对未知的领域里,在理论和经验上有着广阔的空间。更多与管理研究相关的概念还有待从不同的中国传统和现代思想流派中提炼出来。研究要建立与中国人相关的可检验的中期理论,最大的挑战在于从丰富多样的哲学思想中构建出具体的理论结构。在这个意义上,就迫切需要中国式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使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这就需要开放心态向西方学习。总而言之,本土化建构和理论的第一个来源是基于不同的思想流派,有利于演绎的方法。

本土化建构和理论的第二个来源是中国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现状。中国传统管理现状的例子包括家长式领导;人际和网络关系;人际和谐;“面子”;人情;和传统商人(如山西商人或晋商)等。当代现状包括中国企业的成功和挫折以及机遇和挑战,以及CEO和普通员工的愿望和挫折。包括,中国特殊背景下的经济和企业改革;中国跨国公司的国际化模式;所谓的中国作为模仿和创新的“山寨”现象;中国的腐败猖獗。除此以外还有许多其他相对未发现的问题,例如移民劳动力、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出生的新一代独生子女,以及中国改革的开始以来社会中存在的巨大不平等和分裂,这些都是亟待学者关注的中国管理实践的重要现状。中国管理的本土研究可以为如何解决中国员工和企业面临的紧迫问题提供实际的对策。总而言之,本土建构和理论的第二个来源是基于丰富多样的实践,有利于归纳研究。

最后,以一种平衡的方式来整合上述两个基本来源的可行性和有益性。首先,将第一种来源的思想流派与第二种来源的实践相结合,从而建立起可检验的中国本土管理的中期理论,相信平衡的方法在建立新的本土结构和理论上有巨大的潜力。例如,家长式领导理论就是通过这种平衡的方法,将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运用到现代的领导实践中而发展起来的。甚至,有可能将中国的“悟”(直觉想象力)应用于中国的家长式领导实践中。中国的领导人倾向于始终保持其决定和意图的开放性和默示性,以便接受管理中的复杂性和模糊性。

2.2 开展本土研究的方法

我们为推进中国管理学的本土化研究提出了三条方法论建议。首先,我们敦促中国管理学者更加重视定性研究方法,尤其是为了创造新的本土建构和理论。中国管理学的本土研究通常植根于一个地方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不能也不应该盲目模仿社会科学中普遍采用的狭义的“科学”方法(如定量方法)。现在需要的是实证主义和建构主义的整合,因为社会研究必须同时涉及主观性和主体间性。定性方法特别适合于研究主体间社会现象的内容和过程,尤其适合于研究项目探索阶段的理论建设。

就推进中国本土管理最紧迫的任务在于发展本土视角、理论和建构而言,我们呼吁学者们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如民族志和参与式观察;行动研究;参与式学术;案例研究。焦点小组和访谈;基础理论;以及内容分析。我们意识到这一呼吁可能偏离了强调实验、调查和统计建模的主流范式。然而,我们相信定性方法在建构和理论发展中的独特优势,以及参与式学术研究的必要性。我们还认为,在发展和实践定性研究能力方面的投资,对于中国管理研究的持续进步至关重要。中国的管理学者应该考虑可以说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费孝通的民族志工作,特别是他的本土构造“差异化的关联模式”的典范。他的工作可以作为灵感的来源,并说明高质量和相关的定性研究方法对本土研究的影响。

本文的第二个建议集中在量表的开发上。一旦一个独立的建构被概念化,无论是从现有的文献还是从实际的考虑出发,都必须开发和验证定量的测量方法,才能进行实证研究。可以参考Farh, Cannella, 和Lee (2006),了解如何开发对中国环境敏感且相关的测量方法。我们鼓励读者注意到开发本土量表所需的艰苦过程,以及在其他定量研究中采用的“等价”和“非等价”观点以及各种定性方法。

这让我们看到了我们的第三条也是最重要的建议,即使用多视角、多层次、多方法的方法来研究中国本土现象。我们知道,这种方法要求极高,因为它需要对参与性的学术研究有深刻的认识,以真正平衡研究的严谨性和研究的相关性,建立本土理论通过定性和定量的方法,超越简单的更严格的定量方法来测试现有的理论。

我们所说的多视角,不仅是指多学科,而且是指等值和非等值视角。在这个特刊中,我们特意强调了中国本土管理理论和研究的中国起源和来源的重要性,但这并不意味着从这种本土化过程中发展出来的中国理论只适用于中国的背景。例如,中国本土的阴阳平衡框架将所有实体在所有层面都是整体的、动态的系统,其中相反的力量相互平衡,因为它们之间有部分冲突,但也有部分互补。

作为儒家思想的主要原则之一,植根于阴阳平衡的框架中,平衡和谐的黄金法涵盖了如何全面和动态地平衡对立面。复杂系统中的稳定和变化。这一框架与一种新兴的方法并行,即复杂的适应性系统,比如说Stacey的工作。Granovetter把“平衡、耦合和脱钩”放在一个复杂的网络是一个企业家的核心功能。在任何承认对立面的二元性的普遍理论中,中国的阴阳平衡概念可能有一定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尼尔斯·玻尔的灵感来自于《中国哲学》。中国的阴阳平衡框架,发展了他著名的“互补原理”,解释光的波粒二象性,特别是量子化。

如果学者们不采取一种以人为本或多地方的视角,那么地方和全球视角以及西方和东方之间的地心平衡就不会“自然”或“自动”发生。也就是说,学者们必须考虑到来自亚洲其他地区、西方或非洲的非中国视角。本土或外来研究绝不仅限于解释地方上的独特现象,因为它往往具有全球意义。作为来自不同文化的不同观点,Emic的构造和理论可以被整合,形成一个更完整的、具有重叠核心和不同独特细节的马赛克式框架。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本土研究的最终目标。我们所说的多层次,是指个人、群体、组织和社会层面。例如,中国的 “关系”现象被概念化和虽然群体层面的研究明显不足,但在个人、双人、组织和社会层面都有研究。通过多方法,我们提倡定性和定量方法的协同组合。除了在我们的第二条建议中用于量表开发外,它还可以在理论开发和检验的整个过程中使用。典型的做法是通过定性方法启动理论建立过程,比如理论建立案例研究。在新理论或建构的初步发展之后,人们可以使用定量的方法来检验新发展的理论或建构。李所讨论的案例研究的阴阳法可能是一种有趣的方法,可以整合现存的有争议的理论或建构,然后再进行大样本的统计测试。

我们用和谐研究的例子来说明多视角、多层次、多方法的重要性。首先,考虑多角度的方法。和谐是中国传统哲学和当前中国社会中的一个突出概念。在和谐的含义方面,传统思想和临时思想有什么共同点,它们有什么不同?和谐与作为儒家核心原则之一的平衡和谐的黄金法则有什么关系?和谐与儒家思想的框架有什么关系?阴阳平衡?在西方,和谐是否有一个平行的概念,如凝聚力、团结或统一?中国所理解的和谐在多大程度上与西方的这些概念相似或不同?和谐与复杂性和模糊性的构造有什么关系?我们能否将东方的和谐概念与西方的凝聚力概念结合起来,形成多样性-统一性的地心二元结构?上述问题将从多角度的方法中受益。

关于多层次方法,中国政府和公众对和谐的关注似乎是在社会层面(如人民和地区之间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和个人或人际层面(如心理和人际和谐)。然而,多层次的方法将提出管理者和员工在组织和工作小组层面的和谐问题,特别是和谐相关变量的跨层次互动。例如,一个组织作为一个整体的和谐必须建立在该组织内各工作小组的和谐之上。此外,多层次的方法也会导致对和谐的不同前因和结果的研究,这取决于和谐被概念化和研究的层次,以及所涉及的跨层次互动。

最后,对和谐的多方法研究将在建构和理论发展以及假设检验方面产生更多的见解。对中国古代哲学的批判性回顾以及涉及中国学者和实践者的焦点小组和访谈可以结合起来,初步界定和谐的内容领域。这些初步定义可以与现存的西方概念(如凝聚力和团结)进行比较,以研究潜在的重叠和区别。这些相似性和区别将被纳入考虑范围,以完善该概念并制定其测量方法。量表验证将包括中国的和谐措施和西方的类似措施,以建立收敛性和判别性的有效性。检验和谐的前因后果的理论模型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包括案例研究、经典和当代文献的内容分析、实地或实验室实验以及调查。

显然,一项研究不可能是多角度、多层次、多方法的,但作为一个集体,土著研究需要全面的范围,才能成功和有影响力。为了充分探讨和谐的概念,需要进行多样化的研究,每一项研究都要关注一个具体的方面。和谐的例子也清楚地表明,基于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以及当代社会和生态条件的本土视角,对于充分理解一种现象是必不可少的。它还说明,具有本地和全球意义的知识是本土研究的最终目标,东方的本土研究有可能产生具有全球或普遍意义的新型研究方向和理论

这期特刊包含了四篇文章,涵盖了不同的主题,包括:从中国阴阳框架的角度对文化价值体系的理论重构;基于丰富的中国文化传统的测量方法的开发;关于纵向关系中关作用的实证研究;关于支撑家长式领导的三个关键影响过程的实证研究。这些文章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专注于一个或多个本土建构或措施(例如,阴阳框架、道教、关系和家长式领导),这使它们有资格成为本土研究。这四篇文章共同构成了中国背景下本土管理研究的杰出范例。

读者无疑会喜欢这四篇文章,这里我们提供一个简短的摘要,以吊起读者的胃口。在第一篇文章“阴阳:文化的新视角”中,Fang运用了中国的阴阳平衡框架——“阴阳”。

适应文化的新概念化。文化被重塑为拥有

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资料编号:[406857],资料为PDF文档或Word文档,PDF文档可免费转换为Word

原文和译文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30元 才能查看原文和译文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外文翻译,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文献综述、开题报告、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