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育需求的交互式展示设计研究–以阿克苏博物馆“克孜尔石窟寺群”展区为例外文翻译资料

 2022-08-09 02:08

英语原文共 7 页,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基于教育需求的交互式展示设计研究--以阿克苏博物馆“克孜尔石窟寺群”展区为例

摘要:在现代博物馆陈列中,打破了原来参观者单纯参观展览的信息传播模式,越来越多地采用观众与展品互动的方式,以提高展览的参与度和趣味性。通过阐述阿克苏博物馆互动项目的设计方法,详细介绍了基于博物馆教育需求的新型媒体互动设计模式。

关键词:教育;互动;文化传播

一、导言

2007年在奥地利维也纳召开的第21届国际博物馆大会对博物馆的定义进行了修订,提出“教育”是博物馆的第一项主要功能。2008年,国际博物馆理事会(ICOM)的官方网站将博物馆定义为一个以教育、研究和娱乐为目的,服务于社会及其发展,向公众开放的博物馆。这些新的博物馆定义表明,博物馆的实践和理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博物馆的公共教育功能日益重要。在当今中国,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开始采用多媒体互动展示设计。

新疆阿克苏博物馆的“基兹洞寺综合”展区是“一带一路倡议”文化教育发展部署的一部分。整个展区,包括新媒体互动设计,也肩负着向来自新疆和其他地区的游客传播“南疆自古就是中国的疆土,佛教是本地区最早流行的宗教”这一核心理念的责任。作者通过现代交互人体感应设计、交互形式的多点触摸墙地面数字内容来完成整体展示设计。整体工程为2018阿克苏博物馆重点建设展厅。与阿克苏博物馆其他展厅一起,2018年荣获“全国中小学生研究与实践教育基地”称号。

二、“教育”需求在互动内容设计中的体现

在博物馆互动设计中,数字互动内容是体验者与展商交流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发挥教育作用的关键。新媒体互动设计开始在展会上使用不久。新媒体的出现使得交互设计与传统的展示设计领域密切相关。在目前的博物馆展览设计中,以简单展示为主的展示方式与需要人机交互的展示方式有很大的不同。在人机交互展示中,展示内容需要设计师在充分理解展示材料的基础上进行重新设计。例如,在上海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新博物馆里,有一个关于极地动物的多媒体互动屏幕。设计师对科学教育内容进行梳理,通过二次分析,创造出互动的数字内容,让参观者在互动过程中学习知识。通过案例研究和实践,笔者认为现代博物馆多媒体互动展示数字内容的设计过程应遵循以下创作原则,即历史与政治的复兴、文化的传承、可理解性与普及性,教育与娱乐的结合。这些原则确保传播丰富多样的内容,并有助于实现教育的目的。

  1. 数字内容中的历史与政治复兴原则

在数字内容创作中,尊重历史和政治真实性是首要因素。博物馆自诞生以来,主要通过实物文物、原创艺术品等实物展示形式,展示和维护与观众的关系。博物馆作为国家主流历史、艺术、政治、文化交流的中心,肩负着“真实”的历史使命。设计师通过数字内容展示设计,帮助观众了解历史,思考当下,掌握古今学问,尊重历史。例如,在最近在上海博物馆举办的董其昌书画展多媒体互动屏风设计中,画家数十年来的游历景点平面设计为他的绘画风格和绘画内容的变化提供了参考。观众可以通过大触摸屏选择路线,触摸屏动态显示路线。这就把观众的简单参观变成了一个“自己寻找答案”的过程,从而达到唤起观众反思、传播教育内容的目的。例如,在这个项目的数字互动内容中,需要创作两位高僧的肖像。为了正确展现两位大师的形象,笔者通过大量史料进行了研究。通过模仿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玄奘画像,参考历史文献对玄奘服饰的描述,完成了玄奘的形象设计。在库玛拉吉瓦画像的创作中,笔者借鉴了新疆库车县风景名胜区的库玛拉吉瓦雕像,进行了平面设计和绘画。(参见“图1”)整个过程都是在严格尊重历史的情况下进行的。在阿克苏博物馆和新疆龟兹研究院的指导和要求下,创作团队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和沟通,确保了内容的真实性。这样做,他们为游客提供最接近现实的视觉体验。他们在表达两位大师的经文传递路线和取经路线时,同样尊重史实,以回溯路线的互动体验,呈现在“图3”中。

图1 作者画的玄奘和金刚乘瓦

图2 菱形晶格的形成

  1. 数字内容的文化传承

在现代博物馆的展览中,大多数展览都围绕一个或多个历史文物展开。多媒体互动只是一种表现形式。因此,无论是什么样的展览,都必须围绕展览本身的内涵展开,即展览文化内涵的表达。博物馆的每件展品都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体现着民族智慧。博物馆展览也是传播各国优秀文化的一种方式,也是公众感知传统文化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各种展览是开展文化传承和社会教育的重要途径。例如,在上海世博会沙特馆整体视觉设计中,采用沙特独有的连续图案作为整体环境识别设计,并将其应用于动态投影的内容中。只有把宣传内容与民族特色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在这个项目中,整体的内容结构完全基于大师们收集和传递经文的真实经验,屏幕的视觉设置和文字介绍都侧重于文化传播。最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文化特色集中体现在多人互动的地感圈设计上。选取了龟兹壁画中特有的“钻石型晶格”骨架。克孜尔石窟寺群现存的大量壁画呈现出视觉艺术特征,不仅反映了该地区历史文化背景下佛教艺术的风格变化,而且成为构筑克孜尔壁画异域特色的重要因素。菱形格子的创作体现了佛教由西向东游历、东西交融的主题。(见图2)整个设计过程充分尊重地域艺术文化的展示内容,体现了设计理念的文化传承和自唐代以来,汉民族中原文化与当地文化融为一体,成为当地文化的宝贵财富。

  1. 内容的可理解性和普及性

随着20世纪初新博物馆学的引入,博物馆作为教育机构的主要职能已经从关注“物”转向关注“人”,目的是让更多的人受益于美术馆和博物馆。随着现代博物馆数量的不断增加,人们对博物馆参观、学习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展览内容和形式的理解和推广变得越来越重要。由于博物馆展览不是专为服务的,应该受到大众的喜爱,因此具有一定文化高度、能被不同认知水平的观众理解的展览内容的可懂设计是当今博物馆设计的重要研究内容。比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呈现的《清明上河图》就是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内容为基础,进一步数字化,产生良好的教育展示效果。根据2018年全国博物馆工作座谈会公布的数据,中国每年有近10亿人次参观博物馆。游客可以是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程度、不同民族、不同兴趣爱好等的组合,其中既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因此,如何让这些不同的参观者了解展览,获得一定的知识,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是设计师需要事先设定的。与阿克苏博物馆项目一样,根据当地行政部门的区域数据,阿克苏游客最大的特点是多民族,以青少年为主。阿克苏以外的游客主要是来自中国各地和世界各地的游客。由于其作为“求知欲研究”基地的地位,也有少数专业研究人员被纳入参观。面对如此复杂的游客群体,根据推广内容、提高认识的需要,本项目总体设计提出以下设计原则。也就是说,整体表达要以视觉为主;中文介绍内容要通俗易懂;逻辑框架要简洁等。阿克苏地区是以维吾尔族为主的民族聚居区,当地游客多为维吾尔族青少年。经过设计团队在设计初期的多次深入观察,当地大部分少数民族成年人不懂或只懂一点普通话,大部分青少年都能读懂基本普通话,这是国家对当地普通话全面普及的要求。在数字内容的设计中,大多以插图或动态图像为主,少量的叙述和文字。慢吞吞的标准普通话配音被确认为最终版本的叙述。同时,字幕出现缓慢,长时间停留在屏幕上。基本上,整篇文字出现30秒以上,让少数民族游客能够流畅地阅读、理解和听到内容。图片中基本上有游客可以理解的传统文化故事片和插图。使公众了解这些内容有利于实现普及教育的根本目的。

  1. 数字内容设计中教育与娱乐的结合

在后博物馆时代的教育规划和活动设计过程中,参观者应是首要考虑的因素,参观者的参与和互动是展览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学校不同,博物馆不属于义务教育,因此属于非义务教育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受众不再是被动的教育接受者,而是需要被当下的内容所吸引而积极参与。调动观众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他们的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多媒体展示的是展品本身,而不是技术手段。这就需要在设计之前形成一个完整而恰当的展示设计理念。[3] 在整体展示体验中,观众参与到实际的互动体验中,可以提高知识传播和记忆的速度。因此,在现代互动媒体展示设计中,教育内容要丰富多彩,教育内容要与娱乐相结合,保证高参与度。例如,该项目的总体名称为“穿越世纪,与大师们在时间的面纱中对话,参观丝绸之路景观”。这样一个“穿越时间”的主题,首先可以唤起游客的好奇心,然后他们会体验到。在整个体验过程中,参与者需要做出多种选择,呈现出不同丰富的内容。完成一位大师的路线后,他们可以有第二次体验并跟随另一位大师的路线。年轻人和青少年游客能够体验整个过程,并有兴趣再次体验。其中,青少年在互动活动后能清楚地记住大部分知识点。可以发现,互动内容的趣味性体验可以有效地为同时体验趣味性的游客提供教育内容的输入。

三、 教育需求在互动模式中的体现

除了数字内容的教育功能体现外,博物馆互动展示内容中受众体验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互动模式,即受众体验内容的过程设置。建构主义强调受众的自我表达,认为教育是沟通和对话,受众的参与和表达成为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总结了交互模式设计的几个关键点,即体验过程设计的开放性、逻辑设计的合理性、空间环境的沉浸性、多人交互设置的必要性等。

  1. 体验过程设计的开放性

在人际互动设计方面,在新媒体展示设计中,“受众既是展示服务的对象,又是展示的对象”[4]新媒体展示设计的开放性和参与性表现吸引了受众的参与,最吸引人的活动是角色扮演,亲子互动等等。在互动模式设计中,让观众从第一视角参与互动,让观众体验到“虚拟体验”的愉悦体验,是现代博物馆的重要展示形式。例如,本项目在交互框架中采用了“回溯玄奘西游记”和“回溯金刚乘东游记”两条体验路线。通过对两条路径的总结,参与者可以在几分钟内通过不同的体验快速了解两位大师的经验,从而达到普及知识的目的。

  1. 逻辑设计的合理性

众所周知,框架的逻辑是交互设计成功的关键,所以逻辑设计是交互设计者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在受众参与的过程中,需要一个完整的逻辑框架,让参与者在没有过多引导的情况下顺利完成整个体验。例如,在本项目中,由于空间的实际情况,给定人流设置在空间两侧的空间设置,最终确定路径中呈现的交互的最终图片从西开始(地图的左侧)与从左开始的图片不同。它增加了互动的多样性和趣味性,引导观众多次参与体验,最终获得全面的知识。具体的交互逻辑可以在“图3”和“图4”中看到。

在没有观众进入互动区的情况下,继续播放龟兹地区“克孜尔洞庙综合体”的介绍和修复技术

参观者从左侧楼梯进入展厅,触摸地面上的互动区域

参观者从右侧楼梯进入展厅,触摸地面互动区

虚拟卷轴缓缓地在地上展开,中国西部地图随着库马拉吉娃的传经路线而浮出水面:龟兹(今阿克苏库车)–喀什–利昂州(今武威)–长安(今西安)

虚拟卷轴缓缓地在地上展开,随着玄奘取经路线(唐朝中国境内):长安(今西安)-吐鲁番-龟兹(今阿克苏库车)-和田,中国西部地图浮出水面

观者按移动顺序触发地面驱动点;墙上出现了Kumarajiva路线上相应城市的介绍

观者按动作顺序触发地面驱动点,玄奘路线上相应城市的介绍出现在墙上

当没有观众完成路线并离开交互区域时,滚动条会自动关闭。图像内容从墙上的一个连续循环开始

图3 交互程序逻辑图(单访客)

当没有游客进入互动区时,龟兹地区克孜尔洞庙群的引进与修复技术将持续播放

许多参观者从左右两侧的楼梯进入展厅,触摸地面上的互动区,而左边的参观者则先进入互动雷达区。

许多参观者从左右两侧的楼梯进入展厅,触摸地面上的互动区,而右边的参观者则先进入互动雷达区。

虚拟卷轴缓缓地在地上展开,中国西部地图随着库马拉吉娃的传经路线而浮出水面:龟兹(今阿克苏库车)–喀什–利昂州(今武威)–长安(今西安)

虚拟卷轴缓缓地在地上展开,随着玄奘取经路线(唐朝中国境内):长安(今西安)-吐鲁番-龟兹(今阿克苏库车)-和田,中国西部地图浮出水面

多个观众按顺序触发地面驱动点,相应城市的运动介绍出现在墙上

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游客之间的距离在50厘米以下时,地面上的接触圈将放射性地扩大,唐玄奘或库马拉吉瓦的传记在目前城市介绍的广播后出现。这意味着游客是两位佛教大师的化身,他们聚集在阿克苏博物馆体验佛教之路。

图4 交互程序逻辑图(多个访问者)

  1. 空间环境的沉浸

沉浸式交互设计是一种由计算机模拟交互组成的综合媒体。这样的媒体可以感知参与者的位置和运动,通过参与者的动作和位置来控制整体体验,让他们有一种沉浸在虚拟世界中或出现在虚拟世界中的感觉。通过这种心理体验,参与者可以更好地体验内容,集中思想,从而完成思维行为从“沉浸-互动-幻想”的转变过程。例如,在意大利达芬奇博物馆系列活动——向达芬奇全球光艺术体验展致敬中,360度全方位多媒体视频体验馆给人们一个完整的沉浸体验。在这个项目中,设计团队也从几个方面着手,创造沉浸感。首先,在空间环境方面,设计团队将互动空间设置在两个完全修复的洞穴与墙壁和地面上的大投影区域之间的中间区域。墙面投影面积为4.5mtimes;5m,地

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资料编号:[239144],资料为PDF文档或Word文档,PDF文档可免费转换为Word

原文和译文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30元 才能查看原文和译文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外文翻译,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文献综述、开题报告、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