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社交媒体进行的网络欺凌外文翻译资料

 2022-08-09 10:08

英语原文共 20 页,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通过社交媒体进行的网络欺凌

伊丽莎白·惠塔卡拉和罗宾·科瓦尔斯基一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克莱姆森大学心理学系

近年来,关于网络欺凌的研究激增。在这篇文章中,三项研究调查了大学生网络欺凌的患病率,网络欺凌发生的场所,特别是社交媒体,以及对网络欺凌作为目标特征(如同龄人、名人、群体)函数的看法。研究1发现短信和社交媒体是网络欺凌受害者最常用的场所。研究2确定,网络攻击性评论对象的特征影响对网络欺凌的感知。针对同龄人的在线攻击性评论被认为是最消极的,而针对那些只知道在线的随机人群的评论被认为是最不消极的。研究3使用一种创新的方法来研究网络欺凌,发现目标的地点(如Facebook、评论、论坛帖子)和特征影响了在线交流的性质。讨论了预防和干预的意义。

关键词:网络欺凌;网络攻击;同伴攻击;学校暴力

过去的十年里,对网络欺凌的研究激增,欺凌是通过使用电子邮件、即时消息、社交媒体、在线游戏等电子通信技术,或通过发送到手机的数字信息或图像(Kowalski、Giumetti、Schroeder和Lattanner,2014;Kowalski、Limber,amp;Agatston,2012年;Patchinamp;Hinduja,2012年)。与传统的欺凌一样,网络欺凌是一种旨在造成伤害或困扰的侵略行为,它具有重复性(例如,一封电子邮件可能发送给数百个不同的个人),并且发生在个人之间其关系的特点是权力失衡(Kowalski等人,2012、2014;Olweus,1993;Patchinamp;Hinduja,2012)。重要的是,在传统的欺凌中,这种权力失衡可能反映出体力或社会地位的差异,而在网络欺凌中,它也可能反映出技术专长的差异。

报告的网络欺凌患病率在研究中是可变的,这取决于网络欺凌的定义、用于测量网络欺凌的时间参数(例如,网络欺凌是否在过去两个月、去年、有生之年发生)、参与者的年龄、样本的来源国,以及用于对参与网络欺凌进行分类的响应格式(例如,每周至少一次、一次或两次),举几个例子(有关网络欺凌相关概念和测量问题的更完整讨论,请参见Bauman,Cross,amp;Walker,2012;Kowalski等人,2014)。在大多数研究中,患病率从10%到40%不等(例如,Kowalski等人,2014年;Lenhart,2010年;Oamp;apos;Brennan、Bradshaw和Sawyer,2009年)。

影响患病率的一个变量是用于评估网络欺凌的项目的性质。在某些情况下,参与者会被问到一个单项问题,以确定他们是否曾经是网络欺凌的受害者或实施者。在其他情况下,参与者会被问到一系列的问题,以确定他们是否通过许多不同的场所(例如,即时消息、短信、电子邮件、在线游戏)受到网络欺凌。通常,当使用单项指标时,对网络欺凌的流行率估计较低,而不是当更具体的项目询问通过特定场所发生的网络欺凌时(Kowalski等人,2014;Menesini、Nocentini和Calussi,2011;Vaillancourt等人,2010)。多项指标更详细地描述了网络欺凌的发生方式。知道19%的受访者称自己是网络欺凌的受害者,并不像知道网络欺凌的发生地点那样信息丰富。

这些发生网络欺凌的场所反映了当时最常用的技术。因此,它们变化迅速,对必须跟上技术变化的预防和干预努力产生影响。例如,Kowalski和Limber(2007)发现即时消息是受害者和犯罪者报告的网络欺凌最常用的场所。Katzer,Fetchenhauer和Belschak(2009)观察到聊天室是一种在中学生中进行点对点交流和网络欺凌的常见方法。然而,最近,推特等社交媒体似乎正在成为网络欺凌犯罪和受害的热门网站,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它们越来越受欢迎。关注社交媒体与网络欺凌的关系是2014年的一个重要目标。因此,评估社交媒体在多大程度上成为网络欺凌的新兴平台是当前一系列研究的目标之一。

围绕网络欺凌研究的概念和方法问题指出了文献中的另一个不足。人们对网络欺凌的关注主要集中在通过短信、Facebook和即时消息进行的对等网络欺凌(Pyzalski,2011,2012)。然而,事实上,受害者和犯罪者之间的关系可能不是对等的。事实上,在某些情况下,这种关系并不被称为受害者,而行为人彼此也不知道。Pyzalski(2012)创建了一个分类法来研究网络欺凌方面的受害者与施暴者之间的关系。这一分类法包括六类:对同龄人的网络攻击(即受害者和施暴者来自同一群体);对弱势群体的网络攻击(即受害者是“弱势”人群,如无家可归者、酗酒者等,他们可能不知道受害者);随机网络攻击(即。,受害者对犯罪者是匿名的;对群体的网络攻击(即一群人受害,例如一个种族或宗教群体);对名人的网络攻击(即受害者是名人或其他名人);对学校工作人员的网络攻击(即。,学校工作人员/管理人员是网络攻击的目标)。对网络攻击行为的攻击性以及特定行为是否构成网络欺凌的认识可能会随着目标特征的变化而变化,这是当前一系列研究的第二个重点。

第三,到目前为止,大部分关于网络欺凌的研究都集中在青少年中,高中生虚拟地排斥了另一个重要的适龄群体大学生。然而,一项研究发现,有很多学生报告说,他们第一次遭遇网络欺凌的经历发生在大学期间,与中学期间一样(Kowalski、Giumetti、Schroeder和Reese,2013年;另见Cowie等人,2013年;Rafferty和Vander Ven,2014年)。考虑到网络欺凌可以发生在任何人群中,并且随着越来越多的应用程序的使用,例如目前在大学校园流行的Yik Yak,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样本。Yik Yak允许用户匿名发布简短评论,供该用户附近(如学校)的任何人查看和投票。

在目前的手稿中,有三项研究调查了大学生网络欺凌的患病率、网络欺凌发生的场所、以及对网络欺凌作为目标特征(如同龄人、名人、弱势群体)功能的认知。更具体地说,研究1概述了网络欺凌的流行率,并研究了互联网工具与网络欺凌场所之间的对应关系。研究2提供了一种新的概念方法来研究网络欺凌,使用Pyzalski(2012)的类型学来研究网络欺凌的实例,作为目标特征性质的函数。重要的是研究3是使用Salesforce的Radian6程序检查网络欺凌的创新方法,本文稍后将详细介绍。这种方法识别网络欺凌行为,因为它发生在网上。

研究1

研究1旨在探讨网络欺凌的流行率,以及互联网使用和网络欺凌场所之间的对应关系。一个具体的重点是确定社交媒体在多大程度上是学龄青年实施网络欺凌和受害的流行平台。此外,该研究着眼于预防和干预,调查了目标人群和旁观者对网络欺凌的常见反应。预计网络欺凌的流行率将反映其他年龄段学生的观察结果。然而,网络欺凌发生的地点预计会有所不同,这不仅是因为技术的转变,还因为参与者的年龄。参与者不仅要花更多的时间在社交媒体网站上,还要报告通过这些网站参与网络欺凌。预计对网络欺凌的反应主要是间接的。

方法

参与者

共有169名女大学生和75名男大学生参加了心理学入门课程(4名学生没有确定性别)。参与者年龄从18岁到25岁(M=18.8,SD=1.2)。84%的样本是白人,另外8.6%是非裔美国人。

程序

在回答了人口统计学问题之后,参与者完成了一项在线调查,调查他们在互联网和网络欺凌方面的经历。参与者被问及他们平均每天使用互联网的频率(1=到7=gt;);他们使用互联网的安全感(1=到5=);以及他们使用14种电子通信技术(如短信、Facebook、Twitter;1=到5=)的频率。0小时10小时一点也不安全非常安全从未经常,至少每天一次

此外,还纳入了根据Olweus欺凌问卷(Olweus,1996/2004;另见Kowalskiamp;Limber,2007)改编的问题,以评估参与者在网络欺凌方面的经验。首先向参与者提供以下网络欺凌的定义:

当我们说网络欺负时,我们指的是通过电子邮件、即时消息、社交媒体、聊天室、网站、在线游戏或通过发送到手机的短信被欺负。例如,有人在电子邮件中向另一个人发送卑鄙的信息,或通过社交媒体(如Facebook)发布关于此人的负面评论或信息,就是网络欺凌。

然后,他们被问到以下问题:“你在过去一年中多久被网络欺负一次?“在过去的一年里,你多久在网络上欺负别人一次?以及“你在过去的一年中有多少次目睹别人被网络欺负?”?“每一个问题都是用5分回答量表(1=到5=)回答的。我没有一周几次

为了收集有关网络欺凌最有可能发生的地点的信息,参与者使用相同的5点回应格式,以表明他们在多大程度上被网络欺凌,通过之前评估过他们总体使用情况的14种电子通信技术(如发短信、脸书、推特)。他们随后被要求指认网络欺凌的肇事者。参与者对以下每一个选择回答“是”或“否”:兄弟姐妹、朋友、学校的另一个学生、老师、陌生人/不知道,或其他人。

为了衡量对网络欺凌受害者的反应,参与者对他们针对自己的受害者提出的八种不同的可能的反应给出了是/否的回答(什么也没做,报告了网络欺凌,要求犯罪者停止,网络欺凌,取笑其他人,保存了证据,在社交媒体上屏蔽他们,以另一种方式回应)。除了“提供支持”外,还为参与者提供了类似的应对方案,以了解目睹参与者受害的其他人的反应。

结果

大多数参与者报告说他们每天使用互联网的时间在1到6个小时之间

(1-2小时:18.9%;3-4小时:45.1%;5-6小时:25.8%)。当使用互联网时,超过77%的人说他们觉得使用互联网是适度到非常安全的。参与者开始使用社交媒体的平均年龄为13.3岁(SD=1.9)。

与会者报告的最常见的技术工具反映了对社交媒体的高度利用。大多数参与者(99.6%)表示经常或频繁使用短信,其次是电子邮件(98.4%)、Facebook(86.5%)、YouTube(75.1%)、Instagram(70.9%)和Twitter(69.4%)。与之前的研究相反,参与者很少说他们经常或经常使用即时消息(14.5%)或聊天室(0.8%)。参与者表示自己受害最频繁的场所是短信(56.8%)、Twitter(45.5%)、Facebook(38.6%)、Instagram(13.7%)和YouTube(11.4%)。即时通讯(2.3%)和聊天室(2.3%)是网络欺凌受害者的罕见来源。

与已发表的研究(例如,Hindujaamp;Patchin,2009;Kowalskiamp;Limber,2007)一致,18.2%的参与者报告说,他们在过去一年中至少遭受过一次网络欺凌。近12%的人表示,他们在过去一年内至少实施过一次网络欺凌。成为网络欺凌的受害者与成为网络欺凌的实施者显著相关(r=0.54,plt;0.001)。超过55%的参与者表示,他们在过去一年内至少目睹过一次网络欺凌。

在大多数情况下,犯罪者是朋友(50%)或学校的另一名学生(54.3%),其次是陌生人(30.6%)。7.9%的案件中,兄弟姐妹被列为犯罪者,2.9%的案件中,教师被列为犯罪者。参与者在9.1%的案例中列出了“其他人”。

对网络欺凌受害者的反应各不相同,包括无所事事(25.0%)、举报网络欺凌(31.8%)、要求对方停止(29.5%)、回击网络欺凌(13.6%)、取笑他人(11.4%)、保存证据(18.2%)和在社交媒体上屏蔽网络欺凌(34.1%)。另有6.9%的人表示,他们以另一种方式作出反应,包括威胁肇事者和放过事件,因为肇事者立即对他们所做的事感到后悔。

一个相关变量是参与者对他人对其受害的反应的看法。不幸的是,被网络欺负的受访者中,认为他人什么也没做的比例最高(25%),其次是要求施暴者停止(15.9%)、回击网络欺负(11.4%)、向他人取笑施暴者(9.1%)和举报网络欺负(6.8%)。另有13.6%的人表示证人以另一种方式回答,但没有提供具体情况。

讨论

我们在研究1中的重点是确定技术使用和网络欺凌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关注社交媒体。值得注意的是,研究发现,网络欺凌的场所反映了参与者最常用的技术工具。此外,参与网络欺凌的人所报告的技术工具与已发表的文献中的不同。这可能反映了两种趋势。第一,技术日新月异。随着新技术模式的出现,新的网络欺凌手段也随之出现。此外,这些模式可能反映了与年龄有关的趋势。九年级学生中最常用的技术工具可能与大学四年级学生不同。目前的结果表明,虽然短信仍然占主导地位,但社交网站是网络欺凌的常见场所。由于社交网站上的交流不同于以前流行的电子交流形式,这一转变可能不仅对网络欺凌的发生方式有影响,而且对网络欺凌产生的影响和反应也有影响。在线交流不再像即时通讯那样,必须是直接的、有点私人的。它现在可以是间接的和非常公开的。

这些新的、更为间接和公开的网络欺凌形式可能导致对网络欺凌使用不同的应对策略。

具体来说,Kowalski和Limber(2007)观察到,被网络欺负的中学生最常见的反应是无所事事。在目前针对大学生的研究中,最常见的反应是将此人屏蔽在社交媒体之外,然后再对其进行报道。这些数据不仅反映了当前通过社交媒体进行网络欺凌的趋势,而且也反映了年轻人对适当应对措施的认识提高。此外,这些数据可能反映了中学生和大学生之间的反应差异。

然而,对于参与者对旁观者反应的看法,不能这样说。超过一半的样本报告说,他们在过去一年目睹了网络欺凌,但他们的看法是,其他旁观者通常什么也不做。一些大学实施的欺凌教育计划的一个关键部分需要关注旁观者在预防和潜在地持续欺凌方面的积极作用,这取决于所提供的回应。显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旁观者在网络欺凌情况下的作用。

研究2

研究2使用了Pyzalski(2012)类型学的修正版本,探索针对不同类型目标的网络欺凌感知。由于社交距离和在线可识别性降低(Charnessamp;Gneezy,2008),预计针对仅在线认识的人的网络欺

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资料编号:[239681],资料为PDF文档或Word文档,PDF文档可免费转换为Word

原文和译文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30元 才能查看原文和译文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外文翻译,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文献综述、开题报告、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