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农村贫困学子得到更少的机会进入领先的研究型大学?外文翻译资料

 2022-08-17 03:08

Why the rural poor get fewer opportunities to leading research universities?

Abstract Some researchers in China believe that the rural poorrsquo;s earlier disadvantaged education experiences stopped them to get into the leading research universities. In my research, I find equal access to leading research universities relates with many issues, the gross enrollment rate disparity among provinces, the change of enrollment policies, the distributions of enrollment quotas, the urban/rural residence and disciplinary distribution all are the factors that put the rural poor in a difficult position to access the leading research universities. The paper concludes that in the race for creative minds, the leading research universities have forgotten their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equity.

Keywords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University enrollment policy .Access and equity .The leading research universities .National enrollment quota system .The rural poor students .Gross enrollment disparities .Urban and rural residence

Introduction

In China, in August every year, there is a debate with different issues on access to higher education, because at this time of the year, all universities have finished their selections of the new entrants. Most of the concerns are on affordability, equity and quality. On August 28, 2011, there was an article entitled lsquo;lsquo;It is not hard for rural students to get into colleges, but difficult to get into leading research universitiesrsquo;rsquo; (Zhen 2011). Actually this is not a new problem at all. In 2009, an article with the title lsquo;lsquo;Why the road for rural children became so narrower?rsquo;rsquo; (Chen 2009) was already appeared on the website. In the past few years, due to the tuition increases, new social stratification, and lack of access to best education resources, many students from poor families could not pay, and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has adopted different loan programs in order to provide more opportunities for those who needed to finish their educ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gross enrollment rate has kept on increasing from 1.59% in 1978 to 24.2% in 2009. This means China has already entered into a stage of mass higher education. Here mass higher education means that children from urban and rural area could all get the opportunities to have some kinds of post-secondary education.

From Zhenrsquo;s article (2011), the current debate does not seem to have much to do with the access to post-secondary education, but on who get the opportunities to the leading research universities. Especially after the enrollment of new entrants, the issue becomes more obvious that the rural poor children have fewer opportunities to the leading research universities. Here in China, leading research universities refer to those universities in lsquo;lsquo;the 985 Project.rsquo;rsquo; In May 1998, when Jiang Zemin, then president of China, spoke on the 100th anniversary of Peking University, he issued the bracing call for building world-class universities. Thus, lsquo;lsquo;985 Projectrsquo;rsquo; university is the abbreviation of the leading research universities or the lsquo;lsquo;world-classrsquo;rsquo; universities. When the 985 project began, there were only two universities, and now there are around 40 universities in this elite group of institutions. These universities are highly research oriented and very selective in student enrollment, especially very selective at undergraduate level.

In China, there has been a tradition for rural poor young students to lsquo;lsquo;jump into the dragon gate,rsquo;rsquo; which means to get into the higher education for upper social mobility, because it is considered as the only opportunity to change their fate by permanently leaving the poor countryside. Here the rural poor students refer to those students, who live in remote rural areas, with not much family income, less education resources but hardworking and full of aspiration for their future, they might be Han nationality or ethnic minorities.

In the earlier years, even in the 1980s, once a student had a college degree, no matter he/she was considered as the so-called lsquo;lsquo;the urban rich or the rural poor,rsquo;rsquo; he/she could always be granted a permanent position in the city, this means a graduate would have more opportunities to find an employment of his or her choice as the author experienced. But after mass higher education, especially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is century, access to higher education becomes less competitive, and concurrently, the job market becomes so tied that some rural college graduates may end up jobless with heavy loans after 4 year of education, as it was reported by Qian and Zhou (2009). Only those students who get into the leading research universities would have more opportunities for better employment and high income. That is if one wants to have an upper social mobility, he/she has to be in a leading research university.

Every year, after universities finished their selection of new entrants, people could always find that fewer new entrants are from rural poor families, and this year the problem seems to become more serious. There is an article in the Digested Newspaper on August 13, 2011, titled lsquo;lsquo;Why poor children have no spring?rsquo;rsquo; The article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on the newspaper of lsquo;lsquo;the Weekend of South.rsquo;rsquo; And the article appeared on the website on August 8, 2011, with a different title lsquo;lsquo;the composition of students changed dramatically, it becomes more difficult for rural students to get into the brand universities.rsquo;rsquo; The article took one of the leading research universities in Beijing as an example for the argument, it stated that between 1978 and 1998, rural students take 1/3 of the student population at the university, but after 2000, rural students only took 1/10. Why such a change? The article generates a hot discussion concerning the issue on rural studentsrsquo; opportunities to access leading research universities. The discussion comes with on

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为什么农村贫困学子得到更少的机会进入领先的研究型大学?

摘要:在中国,一些研究者认为,农村贫困学子的早期弱势教育的经历阻止他们进入领先的研究型大学。在我的研究中,我发现平等获得进入领先的研究型大学机会涉及到许多问题,省际间的毛入学率差距、招生政策的变迁、升学率的分布、城市/农村住宅和分布都是使农村贫困地区学子陷入获得更少机会进入领先的研究型大学困境的因素。本文的结论是,在创新型思维的竞赛中,各领先的研究型大学已经忽略了他们维护社会公平的责任。

关键词:中国高等教育 大学招生政策 入学公平 领先的研究型大学 国家招生配额制度 农村贫困学子 毛入学差距 城市和农村住宅

概述

在中国,每年的八月,与获得高等教育相关的不同的问题都会引起热议,因为每年的这个时候,所有的大学都已经完成了他们的新生选拔工作。大部分的问题是关于入学负担能力,公平、素质等话题的。2011年8月28日,有一篇题为“农村学生进入大学不难,但很难进入领先的研究型大学”(甄2011)的文章,其实这并不是一个新问题。2009年,标题“为什么农村孩子的路越走越窄”(陈2009)已经出现在网站上。在过去的几年里,由于学费上涨,新的社会分层,以及缺乏获得最好的教育资源,许多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无法支付高等教育学费,与此同时国家政府采取了不同的贷款计划以提供更多的机会给那些需要完成教育的学子。同时,毛入学率从1978年的1.59%增加到2009年的24.2%。这意味着中国已经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意味着城市和农村的孩子都能得到的机会进入一些同等类型的高等教育。

从甄的文章(2011年)来看,目前的辩论似乎并没有多做关于中学后教育的研究,仅仅是关于谁有机会进入领先的研究型大学。特别是在新进入者的人数,这一问题变得更加明显:农村贫困孩子有较少机会领先的研究型大学。在中国,领先的研究型大学,是指在“985工程大学。”1998年5月,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北京大学100周年纪念会上,呼吁为建立一流的大学做准备。因此,“985工程”大学是主要的研究型大学的缩写或“世界级”大学。985项目开始的时候,只有两所大学,现在是大约有40所大学在这个精英集团的机构。这些大学是高度研究取向和招生非常挑剔,特别是在本科阶段非常挑剔。

在中国,农村贫困青年学生通过接受高等教育进入上层社会传统上被称为“跳进龙门”,因为接受高等教育被认为是永久离开贫穷的农村、改变他们命运的唯一机会。这里的农村贫困学生,是指,居住在偏远的农村地区、家庭收入并不多,较少的教育资源但勤劳和对他们的未来充满了渴望的学生,他们可能是汉族或少数民族。

在早些年,即便在上世纪80年代,当一个学生有大学学历,不管他/她是所谓的“富裕城市或农村的穷人,”他/她总是可以获得在城市永久的位置,这意味着大学毕业生有更多的机会找到他或她选择的就业。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特别是本世纪以来,高等教育越来越没有竞争力,而同时,就业市场变得如此束缚,一些农村的大学毕业生接受4年高等教育后可能会面临失业和背负的沉重的贷款(根据钱和周报告(2009))。只有那些进入领先的研究型大学有更好的就业和高收入的机会。那就是如果一个人想要有一个上层社会的流动性,他/她得毕业于一个领先的研究型大学。

每一年,大学完成了他们的新进入者的筛选后,人们总是能发现有很少的新生是来自来自农村贫困家庭,而今年,问题似乎越来越严重。消化报在2011年8月13日发表了一篇题为“为什么穷孩子没有春天?”的文章,这篇文章最初发表在南方周末,是以另一个标题““学生的构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学生变得更加难以进入名牌大学”刊载在2011年8月8日的网站新闻里。以一个北京领先的研究型大学为例进行论证,它表示1978和1998之间,有1 / 3的农村学生在大学的学生群体,但在2000,农村学生仅占1 / 10。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本文将对农村学生进入领先的研究型大学的机会进行深入讨论。讨论有一个关键的结论认为,从农村贫困地区的孩子从一开始的教育就失去了机会。由于早期的时代,那些在农村的孩子获得幼儿园,小学和中学的教育的机会和资源有限,使他们在以后几年也失去了竞争的机会,(江2007)。

乍一看,这个论点似乎是非常真实的,如在江的论文表示,因为在中国,当他们的父母进城务工成为移动的城市工作季节性工人或长期低工资工人,农村贫困家庭的孩子便成为了留守儿,他们大部分时间与祖父母一起呆在家里,有时候也会从事一些农活。当农村的孩子到七岁或八岁的时候,他们才开始接受免费的小学教育。相反,在城市里,父母都在工作,孩子们三或四岁,不迟于5岁就开始托儿所或幼儿园学习。此外,他们还参与不同的学前教育计划。但经过仔细检查,这个解释似乎太弱,是一个答案。在农村,即便是在80年代和90年代也没有早期儿童教育,但是有很多的的农村学生进入领先的研究型大学。如上所述,2011年8月13日在消化的报纸文章提到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之间,北京大学有1 / 3的学生来自农村地区。由于教育质量近年来在农村已经有所改进,必须寻找一些其他的理由。本文将研究如何从领先的研究型大学的位置,高等教育发展的区域差异,申请国家配额制度,以及国家或大学入学政策等方面研究影响农村贫困儿童进入领先的研究型大学的因素。

毛入学率差距

在中国大陆,有4个直辖市,22个省和5个自治区,这些地区间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差异较大。1999年,有一个增加高校招生的政策,它在全国不同的地区或省份产生了不同影响。如上所述,在高等教育中,2009年,全国平均毛入学率为24.2% ,但单独看各省的毛入学率,差异显著。对于那些省份,直辖市或者高等教育投资较多的自治区,或是有许多高等院校的省份,毛入学率较高,而在贫穷的省份,经济发展落后和教育投资水平低,毛入学率较低,在一些省份,毛入学率大大低于全国水平。

考虑到省级入学率差距更加明显,据黄(2005)的研究,在2002年底,当国家的毛入学率达到15%的时候,北京毛入学已经达到49%,上海为53%。但在2005,甘肃的毛入学率为15 %,直到 2008年才达到20%。河南省,位于中国中部,约有1亿人口,人口稠密,而2009年毛入学率仅为19.7%;云南省,位于该国西南部,2007年的毛入学率为16.17% (Zhang et al。2009),并在其他经济不发展的偏远省份,如贵州,2007年的毛入学率只有11.5% (贵州日报2008)。所有这些表明,高等教育的发展有很大的区域或省的差距,因为在3个直辖市,北京、上海和天津的毛入学率都超过50%。毫无疑问,较低的毛入学率将影响到农村的学生机会进入领先的研究型大学。

教育投资差异是导致招生增长差异的主要因素之一。在贵州,从2002到2007年,在全省高等教育的投资仅为5.21亿元,占教育总投资的4.91%(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09)。输入的不足已经成为欠发达的省份和自治区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当然,有一个特殊的民族政策,帮助农村贫困学生在这些欠发达省份的农村学生接受高等教育,但他们可以进入领先的研究型大学的机会仍然较少。此外,较低的毛入学率影响农村学生进入一流大学,同时也与领先的研究型大学的招生模式有关。

招生模式的变化

领先的研究型大学的招生模式实际上在最近几年已经发生了变化,这可能会对农村学生产生负面的影响。这牵扯到新的社会分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个30年,社会是社会的政治分层构建,农民和工人联合起来,代表领导阶级的社会,公共服务人员和军人在军事上被认为是提供领导的社会群体,而知识分子和专业人士认为是再教育的社会领导阶级。在1978年和1990年之间,对招生以及新进入者家庭背景分布的研究使用相同的社会政治分层。例如在杨(2006)的研究中,他使用三类:农民/工人、干部/军人和知识分子来解释各组于1977年和1991年间在北大的新进入者的比例。他发现,1979年至1987年间,农村的孩子似乎有更多的机会进入北大,但后来,情况发生了变化。从1985年至1991年农民/工人家庭出身的学生去入学比例逐年下降,但是干部/军人家庭出身孩子入学的的比例逐渐上升,短短的5年间,从37.3%上升到48.7。刘(2009)等人进行的一项研究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

这种变化始于双轨的招生制度。1985,政策允许高校招收具有较低的国家考试成绩的考上。这些依靠政策进入大学的学生被称为“体制外学生”。1985年,干部、军人背景出身的学生进入大学的比例仅为32.3%,当政策实施后,这一比例迅速增加。因此,人们可能会问,谁最是双轨招生政策的受益者。双轨招生制度在1999年被废除。

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新的社会分层被用来描述进入高等教育模式。一些研究人员使用的位置和一些使用父母职业(有专业分类)进行分类研究。在这期间,农村学生比例又进一步下降。在他们的研究中,霍金斯等人(2008),他们选择两所大学作为一个例子来解释这个问题,他们发出问卷调查一个领先的研究型大学和一个省级大学。数据分析之后,他们得出的结论是只有10%的最低收入家庭的学生在领先的研究型大学,接近22%的最低收入学生在省级大学。然而27.8%的高收入家庭学生进入了领先的研究型大学,只有5.2%的高收入家庭学生进入省属大学。本研究显示了分割的明显的区别。根据这一发展趋势,是有充分的理由担心,国内领先的研究型大学可能会很快成为富人俱乐部。当然,霍金斯的界定,收入最低的学生还包括来自城市的学生,但基于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农村和城市居民收入存在较大差距,所以最低收入学生最有可能的来自欠发达农村地区。

这也可能表明,低收入家庭的学生可能不得不为教育支付的更多,因为领先的研究型大学不仅学费调整好,但也有奖学金助学金和贷款更多的资源。在国家如何分配高等教育资源的研究中,闵等人l(2009)进行了一次全国性调查。这项调查覆盖了来自北京,广东,湖南,山东,天津,浙江,重庆的18所大学和学院,共回收有效问卷15536份。基于调查数据,他们发现从省属高校学生网上支付实际上是更高的。为了更清楚的得到结论,研究人员用一个表格显示的差异。表1显示了网络支付与三种大学公共资源配置情况。

在中国,““985工程”大学是指领先的研究型大学。他们有更多的政府支持,通过教育部严格管制,这些学校的学费和生活成本似乎更低。从表中可以看到,这些学校有更多的有奖学金和贷款,学生勤工俭学也被支付的更多,而在省级和地方大学,学费高,生活成本高,有奖学金钱却很少。这些学校贷款低,甚至学生在勤工俭学时都被支付的更少。而更为重要要注意的是,贫穷的家庭背景的学生在领先的研究型大学更容易获得资金支持,太。因此从理论上讲,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学生应该去领先的研究型大学,为了降低成本,但在实践中,如上面所讨论的,他们的机会来获得领先的研究型大学是有限的。在当前高等教育实践中,情况却是,家庭背景越好,学生获得的教育资源也越多。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国内其他的学校,她在研究武汉科技大学时,肖(2007)采用父亲的职业教育分层指标。她发现学生家长作为工人(包括移动工作者) 的比例从2001年的31.3%下降到2005年的22.1%,而对学生家长作为公共官员比例从2001年的9.8%到2005年的12.6%,孩子的父母来自不同类型企业的高管们的比例从2001年的7.7%上升到2005年的11.2%。武汉科技大学是湖北省属7所重点高校之一,湖北兼具农业与重工业。我们希望看到更多的工人和农民家庭背景的学生,但肖的研究表明,事实并非如此。

在另一个分析中,肖利用1995年人口普查的1%来分析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公平接入不同职业的社会建设。她发现公共官员和国有企业高管占据就业人口的2.02%,但他们的孩子接受高等教育学生人数占高等教育总人数的15%。如果包括管理员,这类学生的总比例将达到23%。专业人士如医生、律师、设计师和科学家占了总人口的5.43%,他们的孩子在高等教育中占13%。农民占总人口的69.4%,而1995年他们的孩子接受高等教育只占大学生的29.4%。

她分析告诉读者,在中国,财富是更好的教育的一个方面,社会地位和政治权力地位是影响获得领先的研究型大学的重要因素。作为一个结果,农民和工人的子女更多的就读于地方和省属院校,官员和专业人士的子女更多就读于领先型的研究大学。而社会分层是影响农村孩子获得进入领先的研究型大学机会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领先的研究型大学的区位以及分布也是影响因素。在中国,几乎所有领先的研究型大学都在大城市。同时在各省也分布不均。在首都北京,有8个领先的研究型大学,湖南,陕西和上海各3所领先的研究型大学,在四川、天津、山东、湖北、广东、江苏、辽宁、各有2领先的研究型大学,而在吉林、福建、重庆、浙江、安徽、黑龙江、甘肃、每个省只有1所领先的研究型大学,其中大部分位于省会城市,剩下的八个省、五个自治区没有任何领先的研究型大学(马2010 )。

毫无疑问,从大城市的学生会获得更多的机会进入那些领先的研究型大学。因为当地城市为这些高校的发展提供土地和资金资源,高校即使是那些本质上是国立大学,要回报当地则录取更多的本地学生。你也可以从领先的研究型大学招生配额分配的发现这个现象。

招生配额分配

接受高等教育,必须有高中学历,在中国参加全国考试。高考在每年六月上旬进行。所有的学生都必须在他们的户籍所在地参加考试,但事实上他们不一定在那里生活。在中国,有一个户口登记制度,户籍从农村改变到到城市因此也受到限制。在城市,进城务工人员没有达到一定的资格条件就不能转移为城市户口。因此,在城市的流动人员子女需要回到自己户籍所在的家乡参加高考。乍一看,这似乎是非常合理的,但仔细检查入学的招生和招生国家配额制度,我们不难发现,公平是表面的,这其

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资料编号:[503836],资料为PDF文档或Word文档,PDF文档可免费转换为Word

原文和译文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30元 才能查看原文和译文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外文翻译,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文献综述、开题报告、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