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软实力 讨论、资源和前景外文翻译资料

 2021-11-05 09:11

中国的软实力:讨论、资源和前景
作者(s): Young Nam Cho and Jong Ho Jeong
审核工作(s):
资料来源:《亚洲调查》,第48卷第3期(2008年5 / 6月),第453-472页
出版单位:加州大学出版社
稳定URL: http://www.jstor.org/stable/10.1525/as.2008.48.3.453。
访问:13/06/2012 09:06

您对JSTOR存档的使用表明您接受使用条款和条件。

JSTOR是一个非盈利的服务,帮助学者、研究人员和学生发现、使用建立在广泛的基础上可信数字存档中的内容。我们使用信息技术和工具来提高生产力和促进新形式
中国的软实力
讨论、资源和前景

Nam Cho和Jong Ho Jeong
摘要

本文分析了中国软实力的讨论、资源和前景,注重北京共识、外交政策、文明建设。它假设国家对软实力的认可及其在国家中的应用,政策是解释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并影响亚洲的一个重要因素。

关键词:软实力;外交政策;北京共识;文明

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在亚洲的影响力显著增强。一些学者指出除了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的增强,对中国软实力的增强具有重要意义
,在扩大该国的区域影响力方面也发挥了关键作用,超出其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通过宣传中国价值观和宣传它的文化,已经成为美国在亚洲地区的潜在竞争对手。为此目的的其他努力包括建立面向亚洲东南地区的24小时中国电视广播电台,增加对亚洲国家的援助,采取措施吸引国际学生并促进汉语学习,积极参与在区域多边组织中,如东南亚联盟,亚洲国家(东盟)。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s·奈在2005年12月29日发表的一篇文章《华尔街日报(亚洲版)》中写道:他认为亚洲中国的的软实力正在迅速增长;他呼吁美国回应。本文揭示了奈以往态度的一个细微变化。
中国的软实力

在2004年的《软实力》一书中,他淡化了这种实力的增强。他认为中国的软实力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在他的书中,奈认为,中国的软实力资源,尽管是文化上的,与美国和欧洲相比,由于中国缺乏知识自由,政治腐败,以及围绕台湾海峡的问题,中国的吸引力仍然有限。如今,我们很容易找到显而易见的支持证据。各项调查结果显示,增加与中国的国际关系,有利于提高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根据调查结果,皮尤研究中心在2005年6月宣布,大多数亚洲人在美国调查的地区(土耳其、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黎巴嫩、约旦和印度)认为中国的崛起是积极的,并相信中国的经济增长将是积极的,能够使他们的国家受益。英国广播公司对22个国家进行了民意调查:从2004年11月到2005年1月也显示了对于中国的存在包括邻国在内的大多数国家都持积极态度。在亚洲受访者中,认为中国的全球影响力的百分比在黎巴嫩为74%,菲律宾为70%,印度尼西亚为68%,,66%在印度,49%在韩国,几个因素解释了中国形象的改善和崛起。它在亚洲的影响力,最重要的是经济的快速增长。一个不那么明显但同样重要的因素是中国的地区政策。

正如之前的研究表明,中国在这方面一直在发生变化。90年代中期以来对亚洲的态度:把亚洲视为核心战略并积极实施对非洲大陆的区域政策,这在过去并非如此。比如说,中国开始宣传各种外交理念,比如“负责任的权力”,“新安全观”、“和平崛起与发展”、“和谐发展”,并实施了“睦邻政策”来支持这些理念。这些努力缓解了周边国家的担忧,并保证了中国作为一个地区大国的崛起。

本文着重论述了中国对软实力及其在国际上的地位的认识,应用于国家政策是解释这一现象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军事实力的增强,中国在亚洲的形象和影响力正在迅速提升。我们之后将详细讨论。后来,奈的软实力概念在中国引起了极大的兴趣,与美国形成鲜明对比。主流学术界对此做出了回应,冷淡地谈这个话题。此外,进入胡锦涛时代才展开讨论,软实力问题也成为中国学术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作为媒体,我们需要审视中国的软实力,
了解中国从一个地区强国的崛起及其发展成为一个全球强国的努力。

为此,本文将首先考察软实力的讨论以及将其应用于中国国家战略的努力。通过这个分析,我们能看出奈的软实力理论是如何被接受的,
以及知识分子为把它发展成国家战略在政策领域正在做出的努力。然后我们将调查中国的软实力资源,重点放在三个核心领域:中国的发展模型(即《北京共识》,详情如下);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平崛起与和平发展理论)和中国的文明。

简要讨论一下软实力的概念是恰当的。目前,在中国软实力的丧失问题上没有共识。软实力的强弱因学者而异;在选择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阮世立、阮全立、阮丽亮、阮国利。中国学者普遍以奈的概念为参照系。根据需要,对原有的软实力进行微调。根据奈的看法,国家行使的权力可以分为两类:硬实力主要由军事和经济实力构成,还有软实力,指的是“获得你想要的东西的能力”,吸引而不是强迫或支付。“软实力也主要取决于关于三种资源:文化、政治价值观和思想,以及国外政策。随着信息革命和全球化的到来,经济软实力作为一个权力领域变得越来越重要。硬实力和软实力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许多情况下,在行使权力的实际过程中,严格区分两者是非常困难的。

关于中国软实力的讨论

一位中国研究人员认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对软实力的兴趣有所增加,在中国学者中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他进一步认为
中国在这方面的兴趣和研究超过了其他所有国家。今天的国家,甚至包括美国。例如,之后不久,1992年,《Nye #39;s Bound to Lead》(1990)首次以中文出版,江泽民主席的首席顾问、前上海复旦大学教授王沪宁在复旦大学发表了一篇文章,强调中国加强软实力的必要性。1997年,南开大学教授庞仲英发表了一篇文章,在战略与管理方面介绍了奈的软实力理论。著名的美国专家沈继儒在1999年《展望周刊》上发表了的另一篇文章中呼吁加强中国的软实力。2002年8月,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机构(CIIS)举办了一场关于“美国外交政策中的软实力的重要性和影响”的会议。

最近,奈的理论遭到了批评,他声称奈伊的软实力主要属于美国,主张一个更适应中国的软实力理论的情况。在胡锦涛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最高领导人(中国共产党)也开始对加强中国的软实力利益更加感兴趣。2004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第十三次集体研讨会,讨论“中国哲学与社会科学的发展与繁荣。”这次研讨会的背景是对北京的介绍,凝聚共识,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模式的兴趣。虽然我们不能得出具体的结论,因为缺少关于研讨会上实际讨论内容的信息,一位中国人报告认为举办研讨会本身意义重大,因为这样做可以作为从战略高度追求中国软实力的增强的观点“以中国领导人为中心”的一个例子。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知识分子才开始讨论软实力理论,讨论关于中国的国家战略。随着中国国力的扩大,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世界注意到了中国的崛起,中国人民也更加关心国际事务。

不同的是,过去,主要新闻媒体开始广泛报道全球性问题;作为一个结果,对这些问题和外交政策进行了积极的讨论。不仅在政府水平,而且在公民社会。这些复杂的因素促使中国人的自我意识以及中国政府进行自我评估的方式发生了变化。国际上对中国的看法也有所改善,中国对此作出了回应。1997年至1998年的亚洲经济危机是一个决定性事件:自始至终,在这场危机中,中国政府维持了人民币的固定汇率,并向有关国家提供稳定基金(人民币)。随着这些发展,中国的知识分子也提出来了一项新的国家战略,帮助中国从区域性崛起为全球力量。

综合国力的概念也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软实力得到更广泛的认可,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学者把增强中国的软实力作为国家的最高目标。这种评价在包括短语的研究中得到了很好的证明:如《综合国力》、《大战略》等。例如,1999年黄绍峰发表了《论综合国力》,被广泛认为是在这个领域一项开拓性的成就。在这本书中,黄绍峰描述了综合国力硬实力(即,经济实力,科学技术力量、国防力量、自然资源力量);软实力(即政治权力,外交权力,文化和教育权力);和协调能力(政治结构,政府领导,组织决策权、管理能力和改革协调能力)。后续中国学者对中国民族关系展开进一步发展战略研究,包括软实力。

关于中国软实力的讨论大致可分为两类:软实力理论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和软实力理论作为外交政策。前者主要涉及制度方面的讨论,经济发展需要改革,而改革是经济发展的中心。关于建立中国崛起的外交政策,一些中国学者强调,加强软实力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手段,
中国国内问题的根源在于盲目追求近几十年的经济增长。

北京大学教授叶子成说,他认为,中国应该努力加强自己在政治、经济和外交政策领域的软实力,以避免跟风,追随苏联的脚步。在他看来,苏联解体的原因是由于其软实力的削弱而导致的衰落,尽管它是世界上与当时的美国相当的最强大的军队。叶子成提出“制度在所有领域(特别是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进行创新”作为增强中国软实力的一种方式。同样,庞仲英认为软实力是不可或缺的,一个国家要想成为全球强国,就必须有良好的治理。庞仲英认为,中国应该采取一些措施,在社会主义民主,经济合理化结构调整,努力解决经济不平等和不平衡问题。在2005年的《中国国际地位报告》中,张友文和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黄仁伟表示,第一次介绍了以加强软实力为主要内容之一来衡量中国国力增长的标准。在他们的报告中,他们认为,中国的软实力在2004年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它制度建设的新尝试。其中包括修改宪法,保护私有财产,增强党的执政能力,法制建设。然而,软实力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国外政策。进入胡锦涛时代,人们普遍认为中国必须这样做来加强软实力建设和硬实力建设,建设全球化权力。

如前所述,“软实力”一词已经变得更加流行;关于软实力的讨论不仅在学术论文中大量存在,也出现在报纸和杂志上。特别是2003年的和平崛起理论和2004年的北京共识的介绍都是如此,帮助决定性地塑造了软实力理论在全国范围内的运用的趋势。事实上,早在胡锦涛时代之前,中国就已经做出了相关努力,尽管没有使用专门术语“软实力”。但这一主题最引人注目的例子包括“国际政治经济新概念”、“秩序”是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展起来的。在毛的时代,它批判了美国领导的国际秩序。其他例子包括“新安全观”,它受到了传统的安全措施(如北约和美国)以及日本联盟的批评。“负责任的权力理论”中,它反对中国是对国际体系的破坏的观点,并声称中国是一个对其在国际社会的行动上负责任的大国。其他提出的理论包括“中国机会理论”和“中国贡献论”对“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的本质对策。此外,中国还追求各种各样的目标,来支持这一事业的外交政策:对非洲的政策具有代表性。

在胡锦涛时代,关于软实力的讨论越来越多。通过这些制度化尝试,其中提出了“和平崛起”的主张理论与“和谐世界”以及加强公共外交
是主要的例子。就外交战略而言,软实力占了两个优势的方向。有学者阐述了如何对付美国人所谓的通过适当的对策实施软实力战略;另一个详细的外交政策措施,将使中国成为一个全球性的权力。这些中国学者更警惕的负面影响是美国在中国问题上的软实力提议直面这个问题。他们关注的事实是,美国的软实力战略在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的崩溃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认为,信息和全球化的时代正在加强,美国的文化霸权和美国价值观的传播中,互联网和媒体广播是很大的风险因素。这些学者认为这是美国和平演变的尝试,来敦促中国政府加强对这些企图的抵制教育,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学院政策来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因此,这些学者认为奈的软实力理论不足为奇,这反映了美国保持霸权领导地位的愿望。在冷战后的时代,2005年《华尔街日报》上的一篇文章尤其对奈的十二月份持批评态度,如上所述,奈提出了警告。

本文针对中国在亚洲软实力的快速增长而提出,呼吁美国直接面对中国的崛起。学者们认为奈高估了中国的软实力,并声称奈的理论相当于“中国威胁论的软实力版本”,他们说这给美国提供了一个限制中国发展的借口。在冷战后的时代更加有力。另一方面,研究国际政治的中国学者一般认为,加强软实力是战略上的需要,为了使中国成为世界强国。根据这些学者的看法,中国作为一个地区大国的崛起已经是既定的事实,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事实。中国的经济增长本身就说明了这一事实。结果,他们认为,中国随着国家的扩大,外交目标也发生了变化,开始追求权力及其全球领导地位的上升。随着进入这个世界贸易组织,WTO于2001年12月成立,进入国际社会的目标实际上已经实现。现在它的主要目标是在制定新的国际规则,构想重大的区域性和全球性规则政策的过程中确保发言权。

在这方面,他们认为中国现在面临两个新的挑战。首先要摆脱中国威胁论,说服国际社会,特别是亚洲国家,要接受中国的崛起作为一个既定的和理想的事实。第二个挑战是确保中国的话语权。通过承担国际责任在国际社会发表意见。这两项任务都与加强中国的软实力密切相关。鉴于这些目标,大多数中国学者同意为了使中国发展成为一个世界强国,它需要加强自己的软实力。

中国的软实力:资源和前景

今天,中国的软实力依赖于以下三种资源:中国的发展模式是和平崛起为核心的外交政策,和平发展理论,中华文明。

北京共识和中国发展模式

“北京共识”一词最早是由美国国会议员约书亚·库珀·雷默提出的,他是高盛投资公司高级顾问兼兼职教授。在清华大学2004年5月在外交政策中心(隶属于英国首相办公室)发表的一份名为《北京共识》的研究报告

英语原文共 21 页

原文和译文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30元 才能查看原文和译文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外文翻译,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文献综述、开题报告、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