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商业伦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外文翻译资料

 2022-07-23 04:07

The failure of business ethics

Zsolt Boda Laszlo Zsolnai

Abstract Purpose – This paper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systemic causes of the failure of business ethics (BE) and suggest some possible remedies. The discipline and the movement of BE has at least three decades of history. BE has developed concepts and theories, and provided empirical evidences. However, BE as a movement and as a practice has failed to deliver the expected results.

Design/methodology/approach – The paper uses results from management ethics, moral psychology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to analyze the underlying causes of corporate unethical behavior.

Findings – The failure of BE is deeply rooted in todayrsquo;s corporation-ruled business world. BE has failed to realize systemic features of modern business and therefore missed its target. The social, eth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caused by corporations may require a different kind of treatment based on law, politics and social institutions.

Originality/value – The paper uses models outside ethics to help business organizations to become more ethical in their functioning.

Keywords Corporate governance, Business ethics, Globalizatio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Paper type Viewpoint

The discipline and the movement of business ethics (BE) has at least three decades of history. BE has elaborated concepts and theories, and provided empirical evidences. It has its academic journals, departments and professors. However, BE as a movement and as a practice has failed to deliver the expected results: it would be bold to say that business nowadays is more ethical or sustainable than it was 30 years ago.

What are the reasons of this failure? We do not think that the reason is that BE is still not good enough; that the BE community should further work on its projects, refining its concepts, analytical tools and organizational solutions. We believe that the reasons of the failure lay in some deeply rooted features of todayrsquo;s corporation-ruled business world. BE has failed to realize systemic features of modern business and therefore missed its target. BE targeted corporations as the main actors in the globalized economy and aimed at making them responsible. This effort failed because corporations and, more generally, the mainstream business world dominated by global corporations cannot become truly ethical in any deep sense. Therefore, the social, eth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caused by corporations require a different kind of treatment based on law, politics and social institutions.

1. Why business ethics is not effective?

“Cannibals with forks” is a good metaphor which can describe the mission of BE in the past decades (Elkington, 1997). BE aimed at teaching corporations to behave more civilized, that is, eating their “victims” in a nicer and ethical way. Most of the corporations tried to accept ethical advice to some degree but they did not become vegetarian at all.

There is a long debate about the possibility of BE in general. Peter French, Kenenth E. Goddpaster, Archie B. Carroll, Patricia H. Werhane and others discussed the problem in Anglo-Saxon context (Goodpaster, 2012). In European context, Bauman (1993) and Bevan and Corvellec (2007) argued for the impossibility of translating ethics into the organizational level. In this paper, we do not enter in this general debate (Ims and Pedersen, 2015). Our goal is to analyze the systemic causes of the failure of BE as it was practiced in the past 30 years.

There are powerful mechanisms which make the ethical efforts of corporations ineffective or even counterproductive. One mechanism is described as the ethics management paradox while the other can be understood by the phenomenon of moral disengagement strategies.

Leuven-based philosopher Luk Bouckaert discovered the so-called “paradox of ethics management” (Bouckaert, 2006). He warns about the danger to reduce ethics to a management tool. Instrumental use of ethics may crowd out moral feelings and commitments of managers which in turn may result in more opportunistic behavior in business.

According to Bouckaert the paradox is the following:

By creating new regulations to temper opportunistic behavior in and among organizations,we may temper the symptoms but often reinforce the underlying roots of opportunism. We introduce economic incentives like benefits, such as premiums or tax relief for those who respect the new regulations, but by doing this, we substitute moral feelings for economic calculations. Preaching moral concepts such as trust, responsibility or democracy on the basis of calculative self-interest or as conditions of systemic functionality is not wrong but ambiguous. It opens the door for suspicion and distrust because calculations and systemic conditions can easily be manipulated.When the fox preaches, guard your geese (Bouckaert, 2006, pp. 201-202.)

Stanford psychologist Albert Bandura described how human agents make dirty things and at the same time disengage themselves from the unethical consequences of their conduct. The mechanisms of moral disengagement enable people and organizations to commit transgressive acts and live with themselves without experiencing distress or moral shame (Bandura et al., 2000).

A detrimental corporate act can be morally justified if it is connected with valuable social or moral purpose. Reprehensible corporate activities are masked by euphemistic labeling. Injurious corporate conduct may appear tolerable if it is contrasted with more scandalous activities of other companies. Corporations and executives displace their own responsibility viewing their actions as a result of social pressures or as dictated by others. Personal responsibility for harm caused by an organization can be diffused by attributing the harm largely to the behavior of other members of the organization.

Organizations disregard or distort the c

全文共41685字,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商业伦理的失败

若尔特·博达 拉兹罗·索尔奈

抽象概念:

目的:本文旨在研究商业伦理败坏的系统性成因并且给出一些可能的解决措施。有关商业伦理的准则和活动已经拥有至少30年历史了。商业伦理已经发展出了多种概念和理论,并且能提供实验证据。但是商业伦理作为一种活动和实践却没能达成预期的结果。

设计思路/行文方法:

本文通过管理者伦理、道德心理学、公司监管这三个方面来分析企业不合伦理行为的潜在成因。

研究结果:

商业伦理的失败深深的扎根于今天这个由企业制定的商业界。商业伦理没能意识到现代企业的系统性特征,因此也丢失了它的目标。

企业造成的社会、伦理、环境方面的问题也许需要一种基于法律、政策和社会制度的不同的解决方法。

独创性/意义:

本文运用超出伦理学范围的模型来帮助商业组织在他们的行为中表现的更加道德。

关键词: 企业治理 商业伦理 全球化 企业社会责任

论文类型:观点论

商业伦理的学科和活动已经至少有30年的历史了。商业伦理已经发展出了多种概念和理论,并且能提供实验证据。现在也存在有关商业伦理的学术期刊、研究部门和研究学者。但是商业伦理作为一种活动和实践却没能达成预期的结果:很难说现在的商业活动是比30年前更加的有道德和可持续的。

造成这种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不认为原因是商业伦理还不够完善,以至于还需要更加一步的研究它的课题,深研它的概念、分析工具和组织的解决方案。我们认为这种失败的原因深深的扎根于今天这个由企业制定的商业界。商业伦理没能意识到现代企业的系统性特征,因此也丢失了它的目标。商业伦理认定企业才是经济全球化舞台上的表演家,并且致力于让企业担负起责任。这种努力失败了,因为企业或者更广泛的来说,这个受控于全球企业的主流商业界在各种意义上来说都不可能变得合乎伦理。因此,企业造成的社会、伦理、环境方面的问题也许需要一种基于法律、政策和社会制度的不同的解决方法。

  1. 为什么商业伦理是无效的?

“持刀叉的食人者”是一个很好地描述出了商业伦理在过去几十年里的使命的比喻。那时的商业伦理致力于教导企业表现的更加文明,也就是用更加漂亮和合乎伦理的方式去享用他们的“祭品”。大多数企业都从某种程度上接受了伦理的建议,但是他们还是没有因此而变成素食者。

一般来说,出现了一段长时间的关于商业伦理的可能性的辩论。彼得·弗朗奇、肯尼斯·E·哥德帕斯特、阿尔奇·B`·卡罗尔、帕特丽夏·H·万汉娜等学者在盎格鲁撒克逊的背景下讨论这个问题。在欧洲背景下,布曼、贝文和科尔威莱克关于将道德准则转化到组织层面的不可能性展开过讨论。在本文,我们不会深入这些通俗的辩论。我们的目的是分析商业伦理在过去30年里失败的系统性成因。

有许多强大的机制使得道德准则对于企业的影响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一种机制被描述为伦理管理悖论,其他的可以通过道德脱离策略的现象来理解。

基于勒文理论的哲学家卢克·博凯特发现了被称作“伦理管理悖论”的理论。他对于把道德规范作为一种管理工具的危险性发出警告。机械的使用道德准则,可能会脱离道德情感和管理者的义务进而导致更多的在商业中的投机行为。

根据博凯特的理论,悖论的内容如下:

我们也许可以通过创造规则来调解在组织中的存在的投机行为,但是这只能调解表层的行为却会让潜性机会主义更加根深蒂固。我们加入经济诱因,例如保险和税收减免这样的福利,为那些遵守规则的人,但是这样一来,我们就把道德情感用经济计算来替代了。在精明算计的利己主义的基础上或者是仅仅作为系统功能的条件来宣传如信任、责任、民主这样的道德概念没有犯错,但是却会造成歧义。它打开了怀疑和不信任的大门,因为计算和系统条件很轻易的会被控制。所以当狐狸开始花言巧语时,请守护好你的鹅。

斯坦福心理学家艾伯特·班杜拉描述了人类代理人是如何一边做着卑鄙的勾当一边把自己从他们行为的不道德结果中分离出来。这种机械式的道德分离会使人们或组织进行易犯罪行为,并且生活在没有痛苦和道德羞耻感的自我世界中。

一种有害的企业行为可能在道德上是正当的,如果它和有价值的社会或道德的目的有联系。应受谴责的企业行为被委婉的标签所掩盖。如果和其他公司的更加丢脸的行为相比,不公正的企业行为也许会变得可以容忍。取缔自己责任的企业和行政部门,会因为社会压力或别人的要求来审视自己的行为。因为组织造成的危害而承担的个人责任,会因为把危害归因于组织的其他人员而得到分散。当企业拒绝面对他们所造成的危害或试图通过误传来把它最小化的时候,他们会漠视或曲解他们的行为所造成的结果。企业也许会通过剥夺股东的人类品质或者赋予他们野兽一般的品质,来使股东失去人性。通过归咎于组织,他们的领导人认为自己是在受他人的强力挑唆或强迫的情况驱动下,而做出有害行为的无辜的受害者。道德脱离的选择性使用被分析于许多著名的商业伦理案例中,如福特平托案例、雀巢婴儿奶粉案例、三哩岛事件案例、帕博尔灾难案例。班杜拉在他最近的书中广泛的记录到,道德脱离几乎与美国所有的主要产业如枪、娱乐、烟草和金融行业都有关系。

道德脱离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现在的问题是,是否有可以作为补偿力量的外部(社会)和内部(组织)机制在起作用。我们认为一些在今天的商业环境下的系统特征在社会水平上不让补偿机制运转,在企业水平上削弱这些机制。在今天的企业界,面对着证券交易所的压力,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当前的公司治理系,不管如何精致深奥的商业伦理建议和项目都是没有机会的。没有解决企业不道德行为的系统性成因,我们不能指望商业伦理的理论和实践有多大进展。

  1. 不道德企业行为的系统性成因

对于今天的企业来说,企业违法不再是例外,而是一种每天都有的常见现象,在过去几十年数不清的的公司丑闻和日益增长有关“企业批评”的文章就反映了这一点。虽然这些报告有时会被指控面向的只是偶然的情况、“轶事的证据”,但学术作家也还是促成了这个流派,为今天的商业实践提供全面的评判性的分析。1999年,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呼吁跨国公司接受基本准则,如尊重人权、消除各种形式的强制和强迫劳动和废除童工。这是一种对于全球经济的功能特征这个深度问题的认知。科菲·安南认为全球化是不可持续的,不公平的。不幸的是,我们不能相信这已经发生了改变。事实上,科菲bull;安南发起的全球契约本身,在很大程度上被证明在面临它试图解决的问题时是无效的。我们的世界仍然是环境的不可持续,被大众贫穷打击的,充斥着企业权力的滥用和非法劳动。“不夸张地说,通过他们的过失,无能,贪婪,或欺诈,公司已经成为了我们的生活以及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的威胁”。

考虑到全球契约并没有保持唯一的计划指导或者在某种程度上规范业务操作,这份观察报告变得更加引人注目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关于跨国公司的指导原则和国际劳工组织的关于跨国企业和社会政策的三方原则宣言,一直都在定期更新。许多管理标准如全球报道倡议的,SA8000,ISO 14001和ISO 26000已经成立,其目的是测量、提高企业社会和环境绩效。个体公司,行业协会和商会或不同的股东已经发布了成千上万条的的行为准则。这些规范和指导方针的目的在于将商业伦理的原则转化成实用的工具,同时,也通过表明社会对于企业的期待来对企业施加压力。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公司无法避免面临这些期望,然而,他们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不受影响。即是说,商业伦理思考、社会运动和许多机构计划,同样仍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企业实践。这怎么可能呢?企业怎么可能抵抗这些在某种道德意义上极其强大的挑战?

我们的论点是,今天的全球化商业的一些根深蒂固的特性抑制着企业去变成在环境上可持续发展的、在社会上有担当的,也就是,真正的道德的。企业嵌入到了一个系统的分散和减少责任的制度系统中。这个制度系统及其价值领域几乎不可能做出道德行为,最好也只是视情况而定。

首先,就如许多人所发现的,问题的核心在于公司本身。在早期知本主义时代,现代公司作为法人实体是一种制度上的创新。虽然它有很大的优点,如作为一种手段来聚集和团结许多小的投资者,形成一个组织,但是它也有分散的不良特性,并且最终,减轻了责任。有限责任也意味着有限道德责任:

这种情况可能会和无限责任意味着无限道德责任的非法人企业来做对比。企业和领导它的人没有任何区别,因为一方的声誉和另一方的声誉紧紧相连。从天性上,企业和它的所有者都只有有限的责任。

许多业主的实例意味着个体股东们不是一定有权利或者简单来说,兴趣来控制企业、影响决策和对管理负责。他们感兴趣的是分红,也就是他们的投资所带来的回报。分散的所有权也同时意味着对企业未来(一个随时都能出售他或她股份的)的有限义务并且加剧了敌意收购的风险。当一个企业对未来进行长期投资,并且这削弱了它的短期盈利能力时,收购就尤其可能发生。

股价下跌或者涨停会促使股东出售他们的股份。因此,高于一切的是股东的价值观念而不是企业的现实。林恩的把这种现象称为“股东价值神话”的理论,对于如何管理和控制企业,或者简单来说构思和解释企业有着深远的影响。

斯托特认为不论是强制的法律还是经济论据都不支持股东价值神话。公司法不会强加任何责任给公司经理去最大化公司的利益或者股价。并且,也没有强有力的令人信服的证据证明,个体公司处于股东价值最大化规则的管理下时会比没有处于这种管理基础时表现得更好。但是,仍然是股东价值神话在决定,我们看待企业的什么,商学院教授什么以及最后它们是如何被管理的。股东价值神话和竞争力神话对于社会和企业的环境绩效产生而毁灭性的影响。考虑到企业的制度环境,股东价值神话是在不断面临收购威胁的情况下的一种合乎逻辑的反应。

其次,现今的极其复杂的金融体使得所有权和义务变得越来越模糊和客观。确实,如果个体人成为股东,那道德行为就还有一小点机会,就如一些股东行动主义的例子已经证明了这一点——虽然是非常少的例子。但是,现在不是个人而是投资者机构、投资基金和养老基金持有着大部分公司的股份。这些基金会——通常也有公司——根据股东价值神话理论在管理自己,并且为了寻求利润的增长而不惜一切代价。此外,他们作为个体投资者和企业之间的中间人。他们的投资组合和复杂的金融服务会把投资者与他们投钱的公司隔离开来。2008年的金融危机揭示了,金融衍生品及其他复杂的金融产品确实能做到在专家的眼皮下掩盖现实。现在,投资者选择银行或者代理人提供的投资组合,并且很少了解到他们的钱是如何在运转以及被用来做什么。

金融系统也在作为主要的企业业绩评估者。股东价值神话的核心元素是被金融市场及其机构:评级机构、咨询公司、审计人,最后,股市本身,所构成的股东价值。一种复杂的许诺提供企业业绩评估的制度基础设施,迫使企业加入到一场利润的军事竞赛。没有不断的努力提高利润和企业节省成本的企业,会面临失去股东价值的威胁,并且最终名声扫地。当然,一个节省成本的最有效的方法是具体化成本,用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来为它买单。

第三,除了股东价值神话和金融体系的运行,企业也在面对企业决策和利益相关者、业主和工人、消费者和生产场所的分离这些全球化的后果。这使得外化成本(礼貌的来说就是引起社会和环境问题和危害)变得更加容易。首席执行官不会意识到,在这条长长的供应链之下发生着什么,即便他们真的想知道。此外,考虑到有许多的执行者和决策参与到这个供应链,他们行为的结果应该被视为一种集体的非理性的和不达标准的决策演练,就算每个参与者和每个决策都是理性和道德的。股东价值神话和竞争压力,才是贯穿整条供应链的决策指导原则。全球化因此造成了商业活动的阴影和生产成本的外部化。

随着企业的权利相对于社会的增长,外部化会轻易的形成,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打个比方,全球化打开了新权力走廊。当企业感受到从经济市场中增长利润的压力并且和其他企业激烈竞争的时候,他们处于一个将要寻求投资机会或者国家会援助的舒适的权利位置上。当企业是否影响到缓解劳工和环境制度,即是说,“逐底竞赛”能够得到推广,在学术上被一直争论的时候,出现了支持它的证据。

由此,今天的主流业务的机构设置有助于稀释责任,也因此导致了一种平民悲剧的加剧现象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发生。这是一个为以追求利润为最终目标的系统,这个系统里,成本在社会的外化,未来几代人与自然都不是例外,只有规则才是。

被这个系统的逻辑俘虏的商人,每天都使用道德脱离机制来处理日常道德的期望和市场逻辑之间的矛盾。阿马蒂亚·森认为,对于亚当·斯密来说,自利只是行动动机的其中之一。史密斯认为,商人是体面的,嵌入到了社会规范的领域的,由移情作用和道德价值观所领导的社会成员。但是,现今的商业逻辑在没有真正的问责机制和反馈制度的情况下,体现出了自利主义。同时,决策同时具备广泛和长期的后果。看不见的手的逻辑在下面这种情况下不再占据上风:追求自身利益能够带来公众利益的说法不再真实。

  1. 企业社会责任的失败

在讨论有哪些可以和可能被用来面临今天的商业伦理的挑战的行为之前,我们应该要简要提及一下还有什么是没有落实的。

商业伦理作为一种企业活动和企业实践已经紧紧地和企业社会责任连接在了一起,尤其是在欧洲和亚洲。在美国,最重要的道德关联的企业实践就是道德管理者活动,但是我们先搁置这个问题来分析道德管理者和企业社会责任的异同。

有关CSR的探讨已经被企业界、社会运动、甚至国际机构(如欧盟和经合组织)所接受。有关CSR的讨论无疑是丰富的,我们在这里不评论它的多样性。然而,建立在三个基础的相互关联的假设上的CSR探讨和实践被证明是错误的。第一个假设是在自愿遵守的情况下:公司愿意并且能够担负责任。第二个假设是关于市场的潜在作

全文共9607字,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资料编号:[145758],资料为PDF文档或Word文档,PDF文档可免费转换为Word

原文和译文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30元 才能查看原文和译文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外文翻译,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文献综述、开题报告、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