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志愿者动机:回顾外文翻译资料

 2022-04-05 08:04

英语原文共 13 页,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大学生志愿者动机:回顾

作者研究了志愿者动机的文献,为进一步研究大学生自愿行为的特点与动机提供一个概念性的框架。特别是考虑了利己主义、利他动机成分以及情境因素。同时探讨了大学生事务管理的启示。近年来大学生志愿服务和社区服务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尽管如Astin(1991),Astin、Green、Korn(1987)和Levine(1980, 1993)等作者都研究了目前的发展趋势,这是不同于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的利他主义倾向。但是Levine(1993)、Levine和Hirsch(1991)报道了在大学校园里对于学生的社会关注度越来越高的趋势。博耶(1987)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参与社会公共服务是全面教育的重要部分,并表明大学生在这方面需要更多的指导。

在1985年,由大学校长订立的校园契约(1986)旨在鼓励公益服务融入高校的中心使命,截止到1992年,305所高等教育机构已经成为组织的会员。调查发现,67%的内部成员机构提供相关链接服务课程,52%的内部成员机构提供服务学术证书作为课程的一部分(McCarty和Schwartz,1992)。

作为一种额外的激励,克林顿总统把这个写进了1993年国家和社区服务信用法案,进而吸引美国公民,尤其是青年人参与到直接社区服务(1993年的国家和社区服务合作)。起始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是获得用于教育经费的4725美元的个人机会。在1994,社区服务专业《高等教育法修正案1992》要求所有机构接受学生工作研究经费分配的最低限度百分之五的资金用于社区服务。

Delve、Mintz和 Stewart (1990)讨论了“服务学习”一词,这个词描述了一个模型,并对定义术语的困难进行了评述,且发现大学校园目前开展什么。虽然有些大学报告成功的服务学习和类似的程序(Berson,1993; Cooper,1993;Dillon和Van-Rper,1993),关于这类的语言文献是模糊且通用的。很少注意到高校志愿服务,以及如何促使大学生参与服务的研究相对缺乏。通过更好地了解学生志愿者,学生事务管理员可以开发更有效的服务程序。本篇文章的目的是考察志愿者动机的永恒性,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一个概念性的框架。

动机建构

文献回顾表明,唯意志论的动机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多方面现象(Fitch,1987;Hadsellamp;Cwik,1987;King,1984;Martin,1994;Parnell,1990;Smith,1981)。这领域是很复杂且相关理论是如此多样和矛盾,没有哪个概念模型得到普遍的支持。两个关于测试志愿者动机理论的初步架构是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一些理论强调利己主义主张实际志愿服务的动机是寻求自我,而另一些理论强调利他主义,认为志愿者的行为主要是帮助他人(Martin,1994)。

巴特森(1991)使用最终状态目标以及志愿者的终极上帝,而不是比无意中的副产品区分利己和利他主义激励的帮助;即使这两种动机都是现在存在的,但正是这个终极目标决定了他们的动机出于利己还是利他的。比如,虽然一个人的福利可以在某种程度上通过利他主义的帮助来改进(例如它可能产生貌似利己的个人满足感或依赖感),个人利益可能是无意的副产品而不是最终结果或行为的目标;因此,巴特森可能会把动机归类为利他。有关利己主义、利他主义和混合的几个理论动机结构分析如下。

期望动机理论

引用McClelland 和Atkinson的期望动机理论, Mounter (1985)的研究激励理论对区域扩展动力进行了评估,该理论认为行为是由一种得到期望的奖励或目标信念决定的。三个因素影响行为:(a)需要满足,这被定义为自豪感的能力。(b)需要从属关系,定义为关注一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以及(c)对权力的需要,或想要对他人有影响或影响。根据这个定理,每个人是由这三种需求驱动的,但它们的相对强度不同。根据特定的人和情境因素,动机受需求强度和程度的影响达到满意预期。根据动机研究,志愿者得分最高是从属关系,其次是成就和权力。期望理论被广泛认为是对工作动机的一种解释。(Hey amp; Miskel,1991;Mfller amp; Grush,1988;Steers amp; Porter,1983)。它断言,个人将被激励去从事一种行为,行为导致结果的程度即人格欲望。((Hey amp; Miskel,1991岁, Miller,1985岁)。动机被概念化为“两个主要因素的结合:一个行动的预期有一个特定的结果,和结果的工具与其他价值结果的关系”(Sflver,1983,p.322)。一致的理论认为志愿者的“支付包”可以由许多不同的心理收获组成(Anderson amp; Moore,1978).

Miller(1985)在三个社会服务机构的志愿者的研究根据我们的行为评价他们的行为的潜在结果,而这些结果会发生。研究者总结那些重新就业的志愿者,为了满足他们的需求而褪色心理成长倾向于参与志愿活动。希望志愿者工作能满足这些需求并得到满足,志愿者在一定程度上感觉到他们在控制生活。

Green、Aarons和 Cross(1984)在对精神病院自愿者的研究中发现,利己动机比利他动机参加者更期待为自己服务,以“我的经历”为最志愿者的十大动机是重要的。

马斯洛的人类需要层次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也强调利己主义。在这个理论中,人们是由未满足的需求所激励的生理福祉、安全与保障、爱与归属、自我自尊和自我实现(Hey amp; Miskel,1991; Maslow,1970)。在对这种等级制度的审查,Knowles (1972)得出唯意志论的结论:这不仅仅是一种服务社会的方法,也就是利他主义的动机,这是培养自我实现的人的一种手段。马斯洛的理论强化了志愿工作的利己性,人们被未满足的需求所激励。

第三个利己主义理论是动机/卫生理论,这称为双因素,对员工激励和志愿者激励的研究。根据Herzberg (1966)在生产满意度中涉及的因素是分离的,与那些引起不满的人不同。Herzberg与其他人一样,研究其他激励因素(即导致工作满意度的因素),认识、工作、责任、进步是导致工作不满的因素(“卫生”因素)是错误的。行政,监督,人际关系,工作条件,和薪水对Herzberg 理论的解释是:满意度与一个人的高层次需求有关。 Gidron (1983)使用Herzberg对工作满意度结构与来源的研究志愿者之间,他发现“沃伦的总体工作满意度”工作与工作内容(工作本身和成就)的两个方面有关。

工作环境的两个方面工作压力与工作压力的融合(TS)。ESE的研究结果表明,一个志愿者重新获得满意的结果是可能的任务。这样的任务给出了志愿者有机会发展技能和能力,被认为是一个让你看到成就、利他动机。尽管大多数经典的动机理论在本质上都是利己主义的,但利他主义最近得到增加。文学的重点(综合征利他主义与志愿服务关系的回顾——史米斯(1981)从三个不同视角探讨个人层面的问题、小组级别和社会等级。在校园里,这转化为个人学生组织,大学和大学作为一个整体。史密斯(1981)把利他主义定义为人类动机的一个方面呈现个人获得内在满足的程度或为优化内在满意度而尝试的精神奖励一个或多个没有意识到参与的人在交换关系中平息他人,从而使其他人成为孤儿。笔者进一步加深对志愿者动机的理解,作为一个不能充分研究的多方面的现象,考虑到方法、变量和理论模型。Wekfield(1993)讨论哲学家、研究者和成员世俗大众倾向于接受人性的利己主义观点。反驳他们的论点以允许可能性的建议利他主义。Wakefield指出利他主义是人道主义应与运动论相结合。许多大学生相信他们是自愿的,通过利他主义,他们淡化自私自利的动机,对人的文学进行了回顾。与利他主义相关的特征,并得出结论:志愿者确实具有与利他主义相关的特征。

研究表明:志愿者的动机出于各种原因,但人道主义动机和帮助其他人,欲望总是超过别人。男性比女性更高的自我,女性动机越强,发展动机越强被认为需要有用。更多的年轻志愿者对自我发展和个人发展的机会感兴趣。教育水平的提高也伴随着更频繁的自我满足。通过自愿主义的发展,这些结果对应于以学生志愿者为主。从利他主义,也寻求满足自我和发展需要(例如从属关系、满足感、职业技能的发展)。

混合动机

社会交换理论中有些人带来了利他主义和利己主义的志愿精神。从概念上讲社会交换理论志愿者动机更清晰的焦点,社会交换理论主张基于成本的交换(什么是付出)以及奖励利他志愿服务(接受利己主义志愿服务)(Philips,1982)。而最初的动机也许是不明智的,志愿者继续做志愿者是接受利己主义奖励。

社会责任

在这样一种环境中,志愿服务的成本很可能超过它的利己利益,参与服务的时长务与服务的程度成反比关系。志愿者进入是出于期望利己主义(第227页)。我们更倾向于以利他主义为导向,参与者倾向于为更大的服务。社会义务与志愿动机的概念有关,作为成本的交换和社会责任的概念作为回报的目标。参与志愿服务的最大理由是利己主义,它给了我一种帮助他人的满足感。评级包括利他主义的反应(我关心那些较少的-和我相比,一种与归属有关的利己反应。和其他志愿者一起。学生所引用的原因是出于社会责任,希望有人帮助我和我的家人如果1,我们处于类似的情况下。频繁的社会责任因为他们渴望回报社会,所以他们的反应是如此激进(Fitch,1987,第427页)。另一项涉及社会迫害的研究,Serow(1991)发现大学生对服务投入的利他动机更多的是个人援助而不是社会信念。研究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是由于“帮助他人满意”和56%提到的他们通过俱乐部、活动或大学课程参与。第三大原因是相关社会义务,通过纠正社会问题责任,Serow还发现了校园的本质,学生参与的抗辩似乎会影响他们参与志愿服务。

情境因素

几项研究对于志愿者的动机阐述不同的观点,根据一定的人口学与情境因素,研究Gillespie 和King(1985)表明老年人的比例更大,分年龄(35岁以上)自愿“帮助他人”“为社会做出贡献”。年轻更关心的是将志愿工作看成一种手段,如获得职业训练和滑雪(自我)。样本中的男性比更多女性在使用志愿服务方面有相关经验。Schindler Rainman和Lippitt(1975)将志愿者动机划分为两种类型:(a)自我实现可能性和服务职责以及对“服务接收”任务的重新评估。作者加强了概念,不同类型的人和不同的决策情境导致这些动机被赋予不同的优先级,我们必须记住当前的社会背景下扼杀了志愿者的动机(Gillespieamp;King,1985)。

激励模式

根据Deci(1975)发现,似乎有可能的是个人动机模式在进入组织后会改变。White(1981)指出虽然学生参与了人道主义起初并不总是利他的因素,事实是想帮助他人。Ilsley(1990)在动机之间区分激励,鼓励志愿者加入组织。我们激励志愿者加入组织的因素是不一样的,那些促使他们保持新手动机的人倾向于陷入困境,产生的原因是步调的改变,人道主义、理想主义精神、其他导向、个性为基础、还款、自我提升-负面情绪。Ilsley观察到志愿者的动机随着经验的变化而改变,他们首先进入一个组织,他们的想法非常清晰。加入的原因,因为他们获得了经验并变得更加忠诚。然而,对于他们的工作,让他们不再有意识地思考他们为什么继续服务,觉得他们的志愿工作是“简单的”

启示

志愿服务是我们民主的重要和重要方面。因为高校在跨学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把这样的价值观赋予我们社会的未来领导者,学生事务管理人员了解学生动机唯意志论这是很重要的。通过更好地理解利己、利他、和其他可能的志愿者动机,管理者将有更好的机会为学生创造机会来参与支援服务活动。

在不同的决策中,志愿动机对不同类型的人有不同的优先顺序。研究表明:激励个人参与志愿服务是有细微差别。尽管大多数文献表明利己主义是主要的。但许多研究例如涉及社会交换理论,表明利他主义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志愿者动机的这些差异对学生有影响。政务管理有两种主要方式:首先,广告是很重要的,评估他们特定的特质和动机的管理者能更好地了解个体差异,也可以帮助指导评估。例如,期望理论断言这些人会被激励去从事的行为,这是他们个人渴望的结果。一种有效的评估工具应征求有关这些结果和价值的信息,因为它们涉及志愿服务。因为研究表明志愿者可根据人口或情境因素而改变,如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正确理解志愿者动机是很重要的。

个体差异发生的第二个主要含义是志愿者的动机与程序结构的方式有关。招聘和营销策略应该是多方面的,包括利己主义和利他的维度。志愿者动机,对学生利己动机的诉求是提高人们的满意度和快乐感从志愿者活动中获益。例如,它可能是强调通过志愿者活动来满足从属需要以及学生可以培养的技能和能力,因为同龄人玩如此重要的角色在学生的生活中,学生更有可能当志愿者的经验,更大的时候宗教使他

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资料编号:[468087],资料为PDF文档或Word文档,PDF文档可免费转换为Word

原文和译文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30元 才能查看原文和译文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外文翻译,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文献综述、开题报告、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