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iO2包覆Si微柱阵列的Pd纳米间隙氢气传感器外文翻译资料

 2022-08-22 10:08

英语原文共 8 页,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基于SiO2包覆Si微柱阵列的Pd纳米间隙氢气传感器

Meng Zhaoa*, Man Hon Wongb,Chung Wo Ongb*, Ngai Hang Ngb and Hau Chung Manc

a.微纳热流体技术和能源应用江苏省重点实验室,苏州科技大学数理学院,中国苏州215009;

b.应用物理与材料研究中心,香港理工学院,中国九龙红磡;

c.香港理工大学工业及系统工程学系,中国香港九龙红磡;

*作者通信地址E-mail: mzhao@usts.edu.cn and c.w.ong@polyu.edu.hk;Tel: (852) 2766 5689; Fax: (852) 2333 7629;

摘 要

本文采用微纳融合技术制备了具有可调氢敏特性的Pd纳米间隙氢气传感器。其核心思路是在SiO2包裹的硅微柱阵列上沉积钯薄膜,通过调整SiO2间隙尺寸和Pd薄膜厚度,获得间隙大小和分布可控的Pd薄膜,进而制备具有特定氢敏性能的传感器。使用这一方法制备的三种传感器在40°C时的探测范围可涵盖0-6%的氢气。不同的传感器类型,其探测范围、响应曲线和工作机制各不相同。其中具有Au/Cr缓冲层的传感器可探测低至20ppm的氢气。本方法与Si基微加工工艺兼容可实现量产,该设计理念还可以拓展用于制作多传感器阵列,文中还进一步提出并探讨了传感器氢敏特性的物理机制。

关键词: Pd纳米间隙;氢气传感器;可调性能;硅微柱;微纳融合技术;

1. 引言

金属Pd和许多Pd基合金表现出有趣的氢致体积膨胀效应HIVE(即:hydrogen (H2)-induced-volume-expansion effect)[1-5]。这种效应对氢气传感的应用很有实用意义,一种引人注目的方法是在这类材料中引入纳米间隙。将其暴露于H2环境中时,纳米间隙会缩小或闭合,导致材料的阻值降低,可以反映环境中H2浓度的变化[6-10]。到目前为止,以纳米颗粒[11-15]或纳米线[1,16-19]形式组装的Pd基传感器被广泛用于该课题的研究。颗粒之间的间隙随环境中H2浓度的改变引起电阻值的定性变化,制备薄膜样品时,将样品重复暴露在H2环境中[20-23],薄膜内会产生应力。一个常见的问题是纳米间隙的分布和形状很难控制,致使气敏性在生产中很难重现,材料中的纳米间隙在循环工作模式中可能会发生变形,导致传感器的性能随时间会发生漂移[21-24]。研究人员的目标是寻找其解决方案,提高纳米间隙的Pd基传感器的可控性和稳定性[2,7-10]。在这篇文章中,我们报道了一种将微加工技术和物理气相沉积(PVD)相结合,在预先确定结构的硅微柱阵列上制备Pd纳米间隙H2传感器的方法。通过微调微柱间初始的间隙宽度和钯膜的厚度,可以控制钯纳米间隙的形状和分布。改进后有望实现可调的材料疲劳度和器件气敏性,这种方法在本文中被称为微纳融合的方法。

2. HIVE效应与模型的综述

已知在室温下,H原子首先会在Pd的间隙中溶解,形成相氢化物PdHx,其中x的范围是0~0.015。随着H含量的增加,除了相氢化物外,还形成了相氢化物。直到H含量达到0.607,相完全转变为相[5,25-26],体系中仅存在相。相氢化物和相氢化物的电阻率分别比纯金属Pd高5%和80%,相相共存的混合相电阻率随H含量增加不断增加[3]。同时,晶格常数从纯金属Pd的0.3889-0.3890nm增加到第一阶段的相,晶格常数变为0.3893-0.3895nm,并伴随着0.347%的轻微体积膨胀,之后在第二阶段的相变中晶格常数显著增加到0.4013-0.4025nm,伴随着10%的巨大体积膨胀[3,5]。除了在氢化物的形成过程中电阻率和晶格常数的变化外,介电常数的虚部和实部也发生了剧烈变化[27]。基于这些特性的变化,开发出来了许多不同类型的氢敏传感器[28-32]

本研究所制备样品的氢敏性基于两种不同的机制。第一种机制与氢化物的形成有关,由于氢化物的电阻率较高,吸氢相变其电阻会缓慢增加。第二种机制源于相变过程中的巨大体积膨胀,促使纳米间隙闭合,导致了电阻更明显的下降。在本文中,它们被称为机制I和机制II,两种机制同时存在于H2浓度测试范围内,并引起电阻的变化。随着体系中H含量的增加,首先电阻值的改变主要受机制I的影响,之后机制II引起电阻值的改变的明显强于机制I,当两种机制同时作用不引起电阻值改变的点被定义为拐点。

图1. (a)SiO2/Si微柱阵列Pd纳米间隙H2传感器的一般结构特征。

(b-d)传感器结构I,II,III的示意图,以及各自在不同H2浓度中的响应曲线。

图1a给出了使用微纳混合的方法制作纳米间隙H2传感器的模型。Pd薄膜是在垂直排列的硅微柱阵列上沉积的,如果选择合适的制备工艺,可以精确地控制微柱的形状、间距和金属薄膜的厚度,使沉积的Pd薄膜具有理想尺寸和分布的纳米间隙。因此,可以通过改变Pd薄膜的初始电学连通性,来显示在H2环境中的特定电阻值响应。对H2浓度的专一性电阻响应有望通过调整传感器的制备工艺实现。

本研究采用了三种具有代表性设计的传感器,结构I、II和III,如图1b-d所示。三种结构传感器的响应值S(或响应曲线)与H2浓度之间的关系如图(右侧)所示,其中S=(Ro-RH2)/RH2,其中Ro和RH2是在同一大气压下分别测得传感器薄膜在空气和含氢气体中的电阻。

对于结构I, Pd薄膜的纳米间隙很小,通过调整相领微柱之间的初始间距(从100nm到300nm)和Pd薄膜厚度(400nm到800nm)来控制间隙结构的大小,目的是为了让机制II在H2浓度较低时更有效地影响电阻值。随着H2浓度的增加,由于机制I的影响,RH2首先从Ro缓慢的上升,然后在机制II占主导的地位时,开始急剧地下降到Ro以下。由电阻变化得到的响应值S开始时很小,为负值(Ro<RH2),然后上升通过S=0的交点,最后上升接近一个较大的正值(Ro>RH2)。响应曲线是一条细长的S形曲线(图1b),这种转变主要发生在H2浓度较窄的动态范围内。

对于结构II,在Pd薄膜和SiO2/Si微柱之间添加了Au/Cr的缓冲层,与第一种结构的传感器样品相比,Pd薄膜纳米间隙的连通性进一步增强。该缓冲层提供了沿Pd薄膜平面方向的平行导电路径,导致了双层薄膜的电阻变低,并且Pd薄膜的吸氢反应变弱。换句话说,抑制了机制I对体系的影响,直到H2浓度达到足够高,机制II才能发生,纳米间隙开始缩小。因此,该样品的传感器响应值S始终为正值(S>0)。这种传感器结构的响应曲线为S形的曲线覆盖了大部分H2浓度的动态检测范围,不包含交叉点(图1c)。

对于结构III,Pd薄膜中的纳米间隙比上述两种结构的纳米间隙更宽,其通过在微柱阵列的顶部添加一层Pd薄膜(400nm)实现,具有最大的初始间隙宽度(300nm)。Pd薄膜的初始电学连通性较差,在低浓度H2环境中,仍然处于高电阻值的状态,机制I对其没有影响。直到H2的浓度达到阈值,在H2浓度较窄的动态范围内纳米间隙会变窄或闭合。并引发机制II影响体系,导致电阻值急剧大幅度的下降,响应曲线呈现出如图1d所示的阶跃形图像。

3. 实验方法

我们采用微加工技术生产微柱阵列,利用其灵活性、再现性和确定图形的准确性。我们还可以通过磁控溅射沉积Pd薄膜,利用其可以准确的控制薄膜的厚度。制备样品传感器工艺的流程如图S1所示(Supporting Information)。第一步:在ASMA400氧化炉中,通过湿法氧化在1100摄氏度在4英寸n 型100晶向的Si晶圆上生长层1um的SiO2,生长时长为200min,在深层硅刻蚀的过程中它们起掩膜的作用。第二步:在一层光刻胶(AZ703)上光刻产生图案。第三步:用STS复合氧化物刻蚀法进行离子反应刻蚀,将光刻胶的图案转移到热的SiO2层上。该过程的各参数列在表S1中。第四步:使用PS210(PVA-TePIa)微波等离子体灰化仪去除第三步中残留的光刻胶。第五步:使用STS多功能深硅刻蚀机制作一个高深宽比的硅微柱阵列模板。Bosch式深反应离子刻蚀工艺是以该公司(Robert Bosch GmbH)命名的深硅刻蚀工艺。一个完整的工艺流程由循环重复的钝化刻蚀组成,这个过程中所使用的特征参数列在了表S2中,最终硅刻蚀的深度为60um。第六步:在硅微柱结构的顶部溅射第二层SiO2,其厚度在1.9~2.5um范围内,以缩小微柱之间的宽度。第七步:对0.9nm厚度的Au/Cr电极进行溅射沉积,然后采用标准的光刻刻蚀工艺对其进行电学测试。第八步:使用不锈钢遮罩在硅顶部的指定位置溅射沉积一层Pd膜,为了制备结构II的样品,在沉积Pd薄膜之前,在SiO2微柱的顶端溅射厚度为10nm的Au/Cr缓冲层。

图2.(a)由热二氧化硅层覆盖的微柱阵列俯视图(插图:溅射二氧化硅涂层微柱的侧视图)。(b)用热二氧化硅覆盖微柱的仰视图。(c)在微柱的俯视图上溅射一层二氧化硅并减小间隙的宽度。(d)增加钯薄膜的厚度并进一步减小间隙尺寸。

图2a是用于制作结构I样品器件的Si微柱阵列的俯视图像,图像是在对Si衬底完成深刻蚀拍摄的(第五步)。每个微柱的边缘截面宽为5um,高度为60um,使得长宽比为12,相邻微柱的的间隙为2.2um,在顶部溅射沉积第二层SiO2层,可以进一步减小间隙的大小(第六步)。如图2c所示,在顶部溅射沉积2.5um的SiO2层后拍摄的,图2a的插图显示的是溅射沉积SiO2呈现出蘑菇帽状的形状。术语“SiO2的间隙大小”是指两个相邻帽状SiO2之间的距离,这对定义样品器件很重要。如图2d,间距的大小可以由二氧化硅层的总厚度进行调整,最后在顶部溅射沉积Pd薄膜。传感器的另一参数是厚度,这两个参数共同决定了沉积在顶部的Pd薄膜中纳米间隙的最终尺寸。

我们使用自建的系统[27]测试Pd纳米阵列间隙氢气传感器的电阻响应情况。将样品放在配有加热器、热电偶和镀金测试针的不锈钢支架上,样品架安装在不锈钢测量腔内进行测试。标准的循环测试是通过在反应室中分别通入合成空气和氢气,氢气中含有氩气作为平衡气体。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开始循环通入测试气体之前,反应腔内应首先用旋片式机械泵抽真空。样品的电阻是使用Keithley 617静电计进行测量的,数据可以由计算机自动采集获取。

4. 结果与讨论

4.1 结构I:纳米间隙的大小对Pd薄膜的影响

图3.(a-c)样品A、B和C在40℃下0.25%-6%H2中的电阻响应。(d)样品A、B和C的传感器响应与H2 的浓度关系。(e-f)样品D和E在40℃下对0.25%-6%H2的电阻响应,插图是放大了低氢浓度区的图。

表1.样品的编码和传感器样品的制备参数

分别制作了三个这种结构的样品A、B、C,各样品的SiO2间隙尺寸分别等于100、150和300nm,相对应不同Pd薄膜的厚度分别为400、400和800nm(如表1)。在研究这一部分时使用两个参数的不同参量组合,是为了探究是否可以通过改变Pd薄膜中纳米间隙的大小,来调整传感器的电阻响应与H2浓度的依赖关系。如图3a-c所示,测得传感器的电阻在40摄氏度下H2浓度范围为0.25%到6%的变化情况。选择该温度下测试参数是为了抵抗环境温度和相对湿度的变化,得到传感器的响应值S如图3d所示,由这些测试结果,可以确定的是氢传感特性的修正是可以实现的,主要的结论如下。

(i) 在H2浓度为零时,测量传感器中Pd薄膜的电阻Ro通常在350Ω以下。这表明Pd薄膜中的纳米间隙很小,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电学连通性,并不昰完全绝缘的。对于A样品SiO2lt;

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资料编号:[409474],资料为PDF文档或Word文档,PDF文档可免费转换为Word

原文和译文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30元 才能查看原文和译文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外文翻译,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文献综述、开题报告、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