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整合羞辱,羞耻和刑事司法外文翻译资料

 2021-10-26 10:10

英语原文共 21 页

重新整合羞辱,羞耻和刑事司法

内森bull;哈里斯

剑桥大学犯罪学研究所

本研究检验了再整合羞辱理论(RST) (Braithwaite, 1989)的含义,即社会不赞成(羞辱)对罪犯的情绪有影响。我们对720名参与者进行了采访,这些人最近参加了在澳大利亚首都领地举行的一场法庭案件或家庭小组会议,因酒后驾车被逮捕。分析表明,与羞愧相关的情绪是由社会不认同的感知来预测的,但这种关系比预期的要复杂。羞愧相关情绪之间的差异可能会对理论产生影响。法院案件和家庭小组会议之间的对比符合人们的预期,即恢复性司法干预将更具统一性,但也表明,人们并不认为这些干预会减少污名化。

恢复性司法是对传统刑事司法体系的一种替代,它重新定义了司法的目标以及人们与司法机构互动的方式(Zehr, 1990)。它的哲学提倡把重点放在弥补罪行所造成的损害上,而不是惩罚犯罪者。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它提倡人们在一种环境中走到一起,使一项罪行的后果由受其影响的人来处理。支持这一方法并对其发展产生影响的一个理论视角是再整合羞辱理论(RST)(布雷斯韦特,1989)。虽然RST不是恢复性司法的同义词(Walgrave amp; Aertsen, 1996),但它通常被解读为提供了一个理论解释,解释为什么恢复性实践应该比传统刑事司法程序更有效地应对犯罪(Van Nessamp;Strong,1997)。这一解释的核心是这样一种说法,即不赞成(羞辱)的社会交流对减少犯罪至关重要,而这种关系是通过罪犯的情感来调节的。这里报道的研究调查了羞耻和情绪之间的关系是否像RST预测的那样。理解这一关系对于评估这一理论以及它在多大程度上解释恢复性和传统法院司法之间的差异都很重要。

羞辱理论

再整合羞辱理论认为,社会不认同的重要性一般被刑事司法制度和犯罪学理论低估。为了了解犯罪率,我们需要研究犯罪行为收到羞辱的程度,以及这种羞耻是一种再整合还是侮辱。Braithwaite将“再整合羞辱”定义为尊重对他人的不赞同,被宽恕所终结,不将他人贴上邪恶的标签,也不允许让谴责成为主人的身份特征。该理论预测,再整合羞辱将导致更少的冒犯。反之,污名化羞辱是不尊重他人的行为,不会因宽恕而终止,会给他人贴上邪恶的标签,并让他们获得一个主宰地位的特质。该理论预测,后一种羞辱会导致更大程度的冒犯(Braithwaite,1989: Makkai amp; Braithwaite 1994)。

这些假设与羞辱对冒犯行为或顺从行为的影响直接相关,已经在不同的背景下得到了大量研究的验证。Makkai和Braithwaite(1994)的早期测试检验了这一理论,作为对养老院遵守一套监管标准的更广泛调查的一部分。在本研究中,调查人员对调查过程的态度是通过访谈来测量的,并用于预测在随后对养老院的检察中是否符合监管标准的变化。虽然不是在传统的犯罪学背景下进行的,但这些结果可能为该理论提供了迄今为止最有力的支持。假设,持否定态度的检查人员比持宽容态度的检查人员(不持否定态度)获得更大的依从性,甚至比持否定态度的检查人员(不持否定态度)获得更大的依从性。

RST的另一个应用领域是了解父母管教方式对在校儿童欺凌行为的影响。在一项收集了1.400名澳大利亚学生及其家长数据的研究中,艾哈迈德(2001)研究了父母自我报告的惩戒方式与儿童自我报告的欺凌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那些将孩子的行为归咎于他人的父母,他们的孩子更有可能会主动欺负其他孩子。相比之下,不受歧视的父母类型与这种更严重的欺负行为的水平呈负相关。这些结果得到了孟加拉国1875名学生的类似研究的支持(Ahmed amp; Braithwaite, 2005)。另外,研究发现,再整合羞辱预示着较低的欺凌水平,而污名羞辱预示着较高的欺凌水平。与Makkai和Braithwaite(1994)对特定事件反应的依从性进行测试不同,这些研究表明,重塑性或污名化环境可以预测不同程度的违法行为,在本例中是校园欺凌。

使用类似的方法,Hay(2001)在测试青少年报告的父母管教方式和自我预测的犯罪之间的关系时发现了对该理论的有条件的支持。羞耻感量表和重新融入量表都预测了较少的自我预测的犯罪行为,但它们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相互作用,当将儿童与父母的相互依赖添加到模型中时,重新融入的效果就消失了。正如海伊所指出的,这可能是因为与经过充分检验和更全面的相互依存措施相比,重新融合的措施相对薄弱。同样有可能的是,在本研究中作为一种普遍态度而不是具体行为来衡量的重新融入与相互依存之间并没有足够的区别。

在最近的另一项研究中,研究了一个人的羞愧环境和自我预测的犯罪之间的关系,但是在成年人而不是青少年中,Tittle, Bratton和Gertz(2003)也发现了部分支持的结果。这项通过电话采访进行的研究,询问了参与者在他们的一生中经历了的再整合和羞辱的程度,并评估了他们犯下罪行的可能性(四种类型的罪行)。尽管像预期的那样,污名化与更大程度的自我投射性犯罪有关,但再整合性污名化并不预示着犯罪率的降低。作者认为,这些发现可能源于测量融合程度的不精确方法,也可能是概念化的,或者需要进一步定义羞辱的条件,从而增加一致性。

张(1995)没有发现亚裔美国人和非裔美国人的家庭在羞辱或重新融入社会的程度上存在差异。根据张的预测,这些少数民族青少年犯罪率是不同的,因此,如果RST是正确的,那么他们也应该以不同的方式对自己的不当行为感到羞耻。然而,由于所使用的样本是从青少年犯罪人群中抽取的,而不是从两个民族中随机抽取的,因此很难解释这一结果的意义。这使得解释更加复杂,因为RST预测,犯罪者将经历过类似的羞辱环境(要么是宽容的,要么是污蔑的)。因此,在这个罪犯的样本中,未能发现群体之间的差异,这与理论是一致的。

虽然还没有定论,但这些研究是令人鼓舞的,并为更深入地探索RST提供了理由。这一结论得到了其他研究的支持。这些研究主要使用事后理论来解释研究结果(Chamlin amp; Cochran. 1997: Lu. 1999: Miethe, Lu, amp; Reese, 2000)。

作为犯罪控制的重要机制,第一犯罪形态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是其对社会过程的关注。该理论将羞耻定义为:

. .表达社会反对的所有社会过程,其目的或效果是唤起对受辱者的懊悔和/或被意识到受羞辱的其他人的谴责(Braithwaite,1989;p.100)。

这种羞辱的概念是非常广泛的,因此羞辱不一定是公开的、羞辱的,甚至不被定义为一种特殊类型的行为。例如,它可能涉及父母和孩子之间关于行为如何影响他人的讨论。同样,法院所判的罚金也可以根据它让人感到羞耻的程度来评估:它在多大程度上表达了对罪犯行为的不满。

使用“羞辱”这个词,而不是简单地表示不赞同,表明一种预期,即不赞同将导致与羞愧相关的情绪,而这种情绪是互动的一个重要品质。Braithwaite (1989;第69-75页)强调了两种机制。其中之一是,再整合羞辱是一种有效的威慑,尤其是当它来自于那些与个人的亲密关系时,因为它对有价值的关系构成了威胁。第二个机制,Braithwaite认为更重要的是,再整合羞辱传达了某些行为是错误的,从而建立了内在的控制。虽然具体的情感还没有明确的定义,但这两种机制,害怕被否定和不好的良心,都暗指羞愧相关的情感。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赞成对行为的影响是由不赞成所引起的情绪来调节的,这一点还没有经过实证检验。

羞耻感介绍

虽然被认为是包含自我意识的痛苦情绪(Tangneyamp;Fischer. 1995),但与羞愧相关的情绪尚未被很好地理解。事实上,研究的一个主要关注点一直是如何定义这些情绪,而一些相互矛盾的观点也得到了重视。其中一种观点认为羞耻是对他人批评或不赞同的直接反应(本尼迪克特,1946)。强调这一观点的方法将情感描述为对人际关系丧失的反应(Leary, 2000;Scheff amp; Retzinger, 1991)或社会地位(Gilbert, 1997),或只是接受他人的负面评价(Gibbons, 1990)。这种羞耻感通常与罪恶感形成对比,罪恶感被认为是对违反内化标准的一种反应(Benedict. 1946: Freud, 1949/1930: Mead. 1937)。羞耻的第二个有影响力特征是对自我的消极评价(Lewis,1971;Lewis,1992;Tangney,1991;Wurmser,1994)。另外,这种对羞耻的描述与罪恶感形成了对比,罪恶感被描述为当个体对自己的特定行为做出负面评价时所产生的。在这种情况下,重要的比较是失败是由于自我还是由于特定的行为和特定的上下文。最后,羞耻也被描述为一种对做错事的感觉的知觉情感反应(Harre, 1990: Taylor, 1985: Williams, 1993),与尴尬相反,尴尬被描述为一种发生在较少道德问题上的社交情绪。

这些关于羞愧的描述的核心是关于羞愧与相关情绪的区别的假设,而正是通过测试这些被提出的区别,研究人员才试图从经验上探索这种情绪。这主要是通过要求参与者回忆他们感到羞耻、内疚和/或尴尬的事件,并描述他们的这些情绪经历。这些研究证实,人们回忆起羞耻时,会联想到对他人不赞同的担忧、对自己的负面评价,以及做错事的感觉。(Lindsay-Hartz, 1984)。他们还发现,人们报告的羞耻感、内疚感和困窘感之间存在差异。例如,Wicker, Payne和Morgan(1983)发现,当描述羞愧的经历时,参与者比描述内疚经历时表现出更多的无助感、更有自我意识和更多的与他人的疏离感。Tangney, Miller, Flicker和Barlow(1996)也发现了类似的结果,他们也报告说,尴尬被认为没有那么消极,比羞耻或内疚的道德含义更少。

虽然参与者能区分与羞愧相关的情绪,但与发现的相似点相比,他们报告的特征之间的差异往往很小(Wicker等。1983. 38页)。研究也只提供了有限的支持,以区分羞愧和内疚的理论维度以上讨论。研究还没有发现强有力的证据来支持这一观点,即比起罪恶感,羞耻感更容易被他人评价。(Tangney,Miller et al, 1996;Wicker et al, 1983)关于羞耻是否涉及对自我的更大评价,而不是罪恶感的证据也是模棱两可的(Niedenthal, Tangney, amp; Gavanski, 1994: Tangney, Miller et al. 1996: Wicker et al, 1983)。越来越多的研究(Tangney amp; Dearing, 2002)对羞耻感和罪恶感之间的区别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持,通过消极评价自我(羞耻感倾向)或消极评价自己的行为(罪恶感倾向)来应对事件,可以预测共情倾向的差异(Tangney, 1991)和对他人的敌意(Tangney, Wagner, Fletcher,amp; Gramzow, 1992)。然而,关于羞耻感和罪恶感之间是否有区别,以及如果有的话,区别的基础是什么,仍然有不太明确的地方(哈德,1995:哈里斯。2003:萨比尼和西尔弗,1997)。

目前的研究

为了研究在犯罪学背景下哪些与羞愧相关的情绪会发生,一项较早的研究(Harris. 2003)使用了本文报道的同一研究项目的数据。这项研究不同于以往的研究,它使用因素分析法来确定最近在酒后驾车案件中肇事者的反应中存在哪些与羞愧相关的情绪。值得注意的是,这项分析发现参与者的报告并没有区分羞耻感和罪恶感。相反,衡量羞耻感的一个单一因素是衡量做错事的感觉、为伤害他人(或潜在伤害他人)而感到内疚、为自己和自己的行为感到羞耻以及对自己感到愤怒。衡量这一因素的项目包括失去家人和朋友之间的荣誉和尊重的感觉,以及对他人意见的关注。第二个因素是尴尬暴露,它与尴尬、社交、成为关注的焦点、羞辱以及感觉自己被更重要的人包围等感觉有关。第三个因素,未解决的羞愧感,是通过调查项目来衡量的,这些项目调查衡量的是在案件中提出的问题未得到解决的感觉,一个人可能受到了不公平的评判,以及不确定自己的行为有多错误的感觉。

在这些数据中发现的羞耻感与Braithwaite(1989)提出的对再整合羞耻感的情绪反应是一致的。这个因素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衡量人们对行为是否错误的担忧(这反映出羞耻能建立良知),另一方面衡量人们对失去他们尊重的恐惧(这反映出羞耻会对有价值的关系构成威胁)。如果再整合羞辱被预测会导致羞愧感,也可以假设羞辱会减少这些感觉,原因和Brauthwaite认为羞辱会导致更大的犯罪一样。也就是说,比起对不当行为或破坏社会关系的担忧,羞辱似乎更有可能导致那些持反对意见的人的拒绝。

H1。再整合羞愧将与更大的羞愧-内疚联系在一起。

H2。污名化羞辱与较低的愧疚感有关.

虽然羞耻感与RST中提出的情感反应最为相似,但其他与羞愧相关的情绪(Harris. 2003)、尴尬暴露和未解决的羞耻感也可能是对不赞同的重要反应。未解决的羞耻与刘易斯(Lewis, 1971)最初认定的一种未被承认的羞耻形式(绕过羞耻)类似。Scheff和Retzinger (1991;(Retzinger, 1991)认为,这种羞耻感意味着个体之间的社会纽带受到破坏,往往会导致愤怒。这与之前的研究结果一致(Harris, 2003),未解决的羞耻因素与对他人的愤怒和敌意呈正相关,并表明它可能是对污名化的重要反应。尴尬的特征并不是那么消极,而是经常发生在正常的社会交往中(Tangney, Miller et al., 1996)。然而,我们也可以假设,尴尬暴露也会与污名化羞辱有更强的关系,因为这种情绪在社会环境中最为强烈,在这种社会环境中,人们的注意力会以一种他们觉得不舒服的方式集中在个人身上。

H3。羞辱与更大的未解决的羞耻将联系在一起。

H4。羞辱别人会带来更大的尴

原文和译文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30元 才能查看原文和译文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外文翻译,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文献综述、开题报告、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