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举证责任:经济视角外文翻译资料

 2022-03-11 10:03

BURDENS OF PROOF IN CIVIL LITIGATION: AN ECONOMIC PERSPECTIVE

BRUCE L. HAY and KATHRYN E. SPIER*

Abstract

Burden of proof rules, which require a specified party to produce evidence on a contested issue, are central to the adversary system. In this article, we model burden of proof rules as a device for minimizing the costs of litigation. The central point to emerge from the model is that, properly assigned, a burden of proof rule economizes on the transmission of information to the court. We use the model to explain characteristic practices of courts in assigning the burden of proof.

I. Introduction Adversary systems of justice typically give the parties (not the judge) the task of adducing evidence on contested issues in litigation.1 Such a policy immediately raises the problem of dividing that task between the parties. Who, as between plaintiff and defendant, should be given the job of producing evidence on a contested issue? Burden of proof rules are the device courts employ to address this problem. By giving a specified party the burden of proof on a given issue, the court tells that party that he must either come up with evidence supporting his position or suffer an adverse judgment on that issue. In this article we develop an economic analysis of the assignment of burdens of proof in civil litigation. Our principal claim is that courts can use the burden of proof to limit the costs of resolving a dispute. More precisely, we argue that the burden of proof, by giving one party the task of producing evidence, relieves his opponent to some extent of that task—thereby saving expenditures that might otherwise be incurred by the opponent. Optimally used, the burden of proof may minimize the expenditures devoted to gather

* Bruce L. Hay is Assistant Professor at Harvard Law School. Kathryn E. Spier is Associate Professor, Kellogg School of Management,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Earlier versions of this article were presented at workshops at Harvard, Chicago, Michigan, and Stanford. We thank Louis Kaplow, Steven Shavell, Bernard Wolfman, and the workshop participants for their comments. 1 This is, as Wigmore observed, a characteristic feature of Anglo-American legal systems. See John H. Wigmore, 9 Wigmore on Evidence 276 (Chadbourn rev 1970).

[Journal of Legal Studies, vol. XXVI (June 1997)]  1997 by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All rights reserved. 0047-2530/97/2602-0005$01.50

413

414 THE JOURNAL OF LEGAL STUDIES

ing, presenting and processing information in litigation. This rationale, we suggest, is consistent with the observed practices of court in making the burden of proof assignment. To make these points, we use a simple model of litigation in which the parties decide strategically whether to present evidence, given the burden of proof rule selected by the court. The courtrsquo;s problem in the model is to choose the burden of proof that minimizes the costs of litigation. Section II of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model and specifies the courtrsquo;s problem. Section III examines how, in the model, the parties will behave under alternative burden of proof assignments. Building on these results, Section IV identifies the optimal burden of proof assignment and the factors on which it turns. Section V considers the extent to which the model holds up as a positive theory of how courts assign the burden of proof in practice. Section VI concludes.

II. The Problem

A. Two Types of Decision Rule

Consider a lawsuit in which a contested issue is whether some event X occurred; the plaintiff says X occurred, the defendant says it did not (X might be, for example, an act of negligence by the defendant). The governing substantive law, we may assume, holds that the defendantrsquo;s liability to the plaintiff depends on whether X in fact occurred. Taken alone, that substantive rule is not enough to decide cases such as this, in which the parties make conflicting assertions. The court also needs a rule instructing it on what to do when it is uncertain whether X occurred. Two possible components of such a rule are worth distinguishing. Level of Confidence. A level of confidence rule (or lsquo;lsquo;standard of proofrsquo;rsquo;) is a principle specifying how certain the court must be of a fact to accept it. In abstract terms, such a rule would specify a threshold of T percent: if the court believes the probability that X occurred exceeds T, it finds for the plaintiff on the issue and otherwise finds for the defendant. Standards of proof such as lsquo;lsquo;beyond a reasonable doubt,rsquo;rsquo; lsquo;lsquo;clear and convincing evidence,rsquo;rsquo; and lsquo;lsquo;preponderance of the evidencersquo;rsquo; represent different possible choices of a value for T.2 Burden of Proof. In an adversary system, the court generally cannot

2 As we have formulated it, the rule specifying T incorporates the so-called burden of persuasion—a principle for decision in cases where the trier of fact is in equipoise—in civil cases. If, for example, T . 50 percent, then the plaintiff has the burden of persuasion, in the sense that the defendant wins if the court thinks X is equally likely to have happened or not to have happened.

BURDENS OF PROOF IN CIVIL LITIGATION 415

conduct its own search for information concerning Xrsquo;s occurrence; it must wait to see what evidence the parties present. The function of a burden of proof rule is to apportion the task of presenting evidence. In effect, a burden of proof rule requires one party to produce evidence sufficient to convince the court (to the required level of confidence) of his position. Thus, if the plaintiff has the burden of proof, he loses if no evidence is introduced that X occurred; if the defendant has the burden of proof, he loses unless evidence is introduced that X did not occur. Now,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a rule indicating the required level of confidence and a rule indicating a burden of proof is of course blurry.3 (As we use the term, lsquo;lsquo;burden of proofrsquo;rsquo; corresponds

全文共48074字,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民事诉讼举证责任:经济视角

布鲁斯·l·海和凯瑟琳·斯皮尔*。

文摘

证明规则的责任,即要求指定方在有争议的问题上出示证据,是对抗制的核心。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证明规则的负担作为一种最小化诉讼费用的装置。从模型中得出的中心点是,适当地分配了一种证明规则的负担,它可以将信息传递给法院。我们用这个模型来解释法院在分配举证责任时的典型做法。

介绍对手的司法制度通常会给当事人(而不是法官)在诉讼中提出争议问题的证据的任务。这样的政策立即引起了双方之间的分工问题。在原告和被告之间,谁应该在有争议的问题上提供证据?举证规则的责任是为解决这个问题而使用的设备法院。通过给予指定的一方在某一特定问题上的举证责任,法院告诉该当事人,他必须提出证据支持他的立场或在该问题上遭受不利的判决。在本文中,我们对民事诉讼举证责任的分配进行了经济分析。我们的主要主张是,法院可以利用举证责任来限制解决争端的费用。更确切地说,我们认为举证责任,即给一方提供证据的任务,使他的对手在某种程度上减轻了对手的负担,从而节省了对手可能招致的开支。最优地使用,举证责任可将集中的支出减至最少。

* Bruce L. Hay是哈佛法学院的助理教授。Kathryn E. Spier是西北大学凯洛格管理学院的副教授。本文的早期版本在哈佛、芝加哥、密歇根和斯坦福的研讨会上发表。我们感谢Louis Kaplow, Steven Shavell, Bernard Wolfman,以及研讨会参与者的评论。正如Wigmore所观察到的,这是英美法系的一个典型特征。参见约翰·威格莫尔,《证据》第276卷(Chadbourn rev 1970)。

(法律杂志》上的研究,卷。第二十六章(1997年6月)]1997年芝加哥大学的。保留所有权利。0047 - 2530/97/2602 - 0005 01.50美元

414法律研究杂志。

在诉讼中提出和处理信息。我们认为,这一基本原则与法院在执行举证责任时所遵循的惯例是一致的。为了提出这些观点,我们采用了一种简单的诉讼模式,即根据法院选择的举证规则的责任,双方在战略上决定是否提供证据。在模型中,法院的问题是选择举证责任,将诉讼费用降至最低。本文第二节介绍了该模型并详细说明了法院的问题。第三节审查了在模型中,各方在证明任务的替代负担下的行为。在这些结果的基础上,第四节确定了证明作业的最优负担和它所转的因素。第五节考虑到模型作为一种积极的理论在实践中如何分配证明责任的积极理论的程度。第六节总结道。

二世。这个问题

A.两种决策规则。

考虑一场诉讼,其中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是某一事件是否发生;原告说X发生了,被告说它没有发生(例如,X可能是被告的疏忽行为)。我们可以认为,适用的实体法认为,被告对原告的责任取决于是否发生了X。仅从这一点来看,这一实质性规则还不足以决定诸如此类的案件,在这种情况下,各方提出了相互矛盾的主张。法院还需要一条规则,指示在不确定X是否发生时该做什么。这条规则的两个可能组成部分是值得区分的。程度的信心。信心规则(或“证据标准”)是一项原则,规定法院必须承认事实。在抽象的术语中,这样的规则将指定一个T百分比的阈值:如果法院认为X发生的概率超过了T,那么它就会在这个问题上找到原告,并在其他情况下找到被告。证明标准如“超出合理的怀疑”、“明确且令人信服的证据”和“证据的优势”,代表了对T.2举证责任的不同可能的选择。在对抗体制中,法院通常不能。

正如我们已经制定的,规定T的规则包含了所谓的“说服责任”,即在民事案件中,事实的特征者是在等的情况下的决定原则。例如,T50%,那么原告就有了说服的责任,在这个意义上,如果法院认为X的可能性相等或者不发生,那么被告就会赢。

民事诉讼举证责任415

对有关X事件的信息进行自己的搜索;它必须等着看当事人提出了什么证据。举证责任的作用是承担举证责任。实际上,证明规则的负担要求一方拿出足够的证据来说服法院(达到要求的信任程度)。因此,如果原告有举证责任,如果没有证据说明X发生了,他就会损失;如果被告有举证责任,除非有证据证明X没有发生,否则他将败诉。现在,规则表明需要的信任程度和表明举证责任的规则之间的区别当然是模糊的。3(我们用“举证责任”这一术语,是指教科书中经常遇到的所谓的“生产负担”)4 .为了我们的目的,划定的重要界限是,在我们使用“here”一词的时候,我们要承担举证责任的责任,即必须向法院提出证据。重要的是要看到,这个问题与在得出结论之前,要求法院如何确定X是不一样的。这可能不太明显。可能有人认为,要求一定程度的信心的规则必然意味着相应的举证责任。推理过程如下:如果施加责任的阈值大于50%,那么这就意味着如果没有证据,法院必须对被告有利(换句话说,原告有举证责任)。这是因为,如果没有证据表明,法院必须得出结论,双方的立场同样可能是正确的,在这种情况下(因为T .5),被告必须获胜。要查看这个推理中的错误,请考虑下面的示例。假设双方都有证据提供一个完全准确的信号,表明X是否发生;假设双方都知道证据包含什么;假设双方都认为(无论出于何种原因)如果没有证据,法院将对原告作出裁决。

假设,最后,决定一个政党的举证责任有多少是必要的,即使不完全相同,也可以决定法院在实施制裁之前应该有多大的信心。与之相反,说服的负担包含在规定需要的信心水平的规则中。见注2。为了讨论说服和生产的负担,请参阅弗莱明·詹姆斯、杰弗里·c·哈扎尔和约翰·勒伯斯多夫,《民事程序337-43》(1992年4月4日)。在纯粹的理论形式中,法庭的任务是收集证据,这是一种审查制度,它不会象我们所描述的那样有举证责任。然而,审查制度需要明确规定X发生的必要程度的信心。同样,如果T小于50%,那么这就意味着如果没有证据,法院必须对原告有利(因此被告承担举证责任)。比方说,录像带的真实性无可争议。

416法律研究杂志

法院知道所有这些(但不知道证据的内容是什么)。然后,如果法庭认为没有证据,就应该得出X的结论:如果证据显示不成立,被告就会提出。在这个例子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它对需要多大程度的信心没有什么影响:T可以是1%或99%;无论其价值如何,分析都是一样的。只要法院知道被告可以提供完全可靠的证据来证明他的谨慎,但不选择,就可以断定被告是玩忽职守。简而言之,T的价值并不意味着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谁应该输。这个例子显然是风格化的,但它的观点更宽泛:从逻辑上来说,一个证明责任的选择在逻辑上是独立于指定需要的信任程度的规则的选择。原因很简单,因为当事人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根据他们对法庭的期望,从战略上决定是否引入证据。在上述例子中,鉴于双方的信念,法院将举证责任推给被告是完全一致的,尽管T可能很大;同样的,如果当事人有其他的信仰的话,法院也会把举证责任给原告,即使T很小。

法院的任务

我们的兴趣将是在诉讼中选择一种举证责任的问题,因为某些规则规定了需要的信任程度。为了审查法院的问题,我们采用了一种简单的诉讼模式,即每一方都决定是否收集,并向法院提交关于过失问题的证据;然后法院会在一个或另一个对这个问题的支持。(我们搁置了庭外和解的可能性。)为了明确说明,我们对诉讼做出如下假设:(1)双方都有证据表明被告是否有过失,且双方都知道证据所包含的内容。(2)这个证据的主体是单一化的,因此法院可以看到全部或全部的证据。(如果一方试图通过选择性地陈述证据来误导法院,另一方则提供证据的其余部分,这一假设可能是合理的。)8(3)一方的费用。

我们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假设,是因为(1)它使我们能够抛开水平的信心问题(需要多少证据?)和(2)它使我们能够搁置与部分陈述证据有关的战略问题。

民事诉讼证明责任417

提出证据不足,他将提出关于过失问题的证据,如果提出,就有必要对这个问题作出有利的裁决。

三世。在替代的负担分配下的当事人的行为。

作为检验法院问题的谓词,我们首先要确定当事人在一个或另一个举证责任负担下的诉讼行为。假设原告有关于X是否发生的举证责任。然后,假设他们被告知负担分配情况,双方将在平衡状态下表现如下:

原告提出证据,如果且仅当它表明X发生。

被告没有提出任何有关这个问题的证据。

要看到这种行为在均衡中是独一无二的,首先要观察被告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有一个主导的策略。如果证据表明X发生了,说明它没有意义;这样做可能会使他输掉(如果原告没有出示证据)或者对结果没有影响(如果原告提出),并迫使他承担陈述费用。更好的办法是,在任何一种情况下,都可以节省提交证据的成本。相反,如果证据显示X没有出现,那么引入它也没有意义:他会在证据是否被引入的问题上获胜(因为原告有举证责任),所以他同样可以节省提出证据的成本。无论原告采取什么策略,被告都不会提出任何证据。考虑到被告的这种策略,现在考虑一下原告会做什么。如果证据显示X发生了,原告将提供证据:她不能依靠被告提供证据,如果没有人提出证据,她将在这个问题上失败。相反,如果证据显示X没有出现,那么提出证据就没有意义了,这样就会给自己带来失败,并给她带来展示成本。因此,当原告有举证责任时,上述的策略概要构成了独特的平衡。类似的分析表明,如果被告有举证责任,双方将在均衡中采取以下策略:

原告没有提供关于X是否发生的证据。

被告提出证据,如果且仅当它表明X没有发生。

418 法律研究杂志

这里的直觉与前一种情况相同,只是双方的角色颠倒了。原告没有理由承担提交证据的费用,无论它是否显示了X的出现,因为在任何事件中,它都不会对案件的结果产生影响。如果被告支持他的立场,他会相应地提出证据。综上所述,在举证责任的任何一项举证责任中,只要证据支持他的立场,一方就会提出证据,而另一方则不管证据是否支持他的立场,都不会提出证据。

四、优化作业负担

答:基本模型

现在我们来谈谈举证责任的最佳分配。我们的目标是研究法院如何利用举证责任来节省诉讼信息的传播。让我们假设,法院希望分配举证责任,以尽量减少关于X是否发生的证据的预期成本。如果原告有下列表述,法院应给予原告负担:

概率,原告的成本,被告的成本,X, X, X, X, X,的成本。(1)发生不发生不发生。

以下是我们对双方均衡行为的分析。如我们所见,原告将提出证据(鉴于举证责任),且仅当其确定X发生时。因此,左手框表示给原告的负担的预期成本。同样,在这个模式中,法院已经提前承诺了一项举证责任。有人可能会问,如果法院在这个游戏中是一个玩家,并且根据它的后验信念(考虑到当事人在诉讼中的行为)来决定是否发生X事件,会发生什么情况。有趣的是,刚才描述的策略也是这个游戏的均衡结果。例如,如果当事人认为法院会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为原告作出裁决,那么被告就会提出证据,只要证据对他有利。因此,如果没有证据,法院就会推断出证据有利于原告,并对原告作出合理的裁决。这样,文本中描述的策略可能会在游戏的三个玩家版本中产生。因此,证明证据规则的一种方法是作为一种选择不同纳什均衡的机制。我们在本文的先前版本中更详细地探讨了这一点。《举证责任的经济学》(未出版的手稿,1994年4月)。

民事诉讼证明责任419

右边的方框显示了将负担分配给被告的预期成本。如(1)所示,在此设置中,两个基本因素决定了最优分配。让我们依次考虑一下。

1。方的成本

第一个因素是各方在争议问题上收集和提出证据的相对成本。一个政党可能比他的对手更容易获得证据,这意味着他可以以比他的对手更低的成本收集适当的证据。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一方的相对成本越低,给他证明责任的理由就越强烈。这个问题由于发现规则的存在而变得复杂,因为发现规则使得每一方都可以要求对方持有的证据。但是,发现并不能使相对表示成本的问题变得无关紧要,因为发现的成本应该被计算为表示成本。例如,假设被告拥有有关证据的独家占有。给原告举证责任可能会导致她的要求,并筛选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可能包含或可能不包含有用的证据产生的成本,如果被告被给予举证责任的话,这些费用可能会被避免。因此,决定各方的相对费用需要法院决定谁最初拥有证据,以及发现过程的成本和有效性。

概率210

法院以关于案件的一些信息开始;我们会称Y为“信号”,法院已经收到关于X是否发生的信息。给定Y, X发生的概率如下:

概率(X | Y)3概率(X)

概率(Y)

;(2)

这些因素被广泛认为是在一个问题上分配举证责任的必要因素。例如,James, Hazard,和Leubsdorf,在344-49(注4)中。在这里我们有一个场景,被告,但不是原告,知道哪些文件(或哪些证人的记忆)包含有用的证据。由于原告不相信被告声称某一文件是干的,她可能会理性地要求它并搜索它——尽管它可能确实是一个干井。

法律研究杂志。

同样地,X没有发生的概率是prob(Y|,X) 3 prob(,X) prob(Y)

。(3)

在这些由贝叶斯规则导出的表达式中,prob(X)表示X将发生的无条件可能性;12 prob(,X)表示X不会发生的无条件可能性;prob(Y|X)是法院在发生X时观察Y的可能性;prob(Y|,X)是如果X不发生,法院会观察Y的可能性;而prob(Y)是观察Y的无条件的可能性,为了判断(1)是否成立,重要的是这些表达式的数字的两项。在表达式(2)和(3)中以prob(X)一词开始,这一项实际上表示X发生的频率。X发生的次数越少,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小。例如,假设这个病例是由于手术失败而引起的医疗事故。假设

X

全文共14330字,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资料编号:[16617],资料为PDF文档或Word文档,PDF文档可免费转换为Word

原文和译文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30元 才能查看原文和译文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外文翻译,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文献综述、开题报告、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