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开放式研发体系迈进:内部研发投入、外部知识获取和创新绩效外文翻译资料

 2022-08-14 02:08

英语原文共 11 页,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向开放式研发体系迈进:内部研发投入、外部知识获取和创新绩效

作者:Luca Berchicci

摘要

为了应对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企业日渐开放其组织边界,以利用外部知识来源。通过重组研发体系,企业面临着平衡内部和外部研发活动以从外部知识中获利的挑战。本文探讨了研发结构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以及研发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的调节作用。

研究结果表明,越来越依赖外部研发活动的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更好的创新绩效。超过这个阈值,外部研发活动的更大份额降低了公司的创新绩效。而这种替代效应对于研发能力强的企业影响更大。总体而言,本文通过提出进一步开放研发边界的机会成本对于拥有较好的技术知识储备的企业来说更高,从而更好地理解了开放创新范式。

关键词:内部和外部研发活动研发结构,研发配置,研发能力,制造业公司,创新绩效、互补与替代

  1. 介绍

在过去的几年里,企业在研发过程中越来越多地依靠外部知识来源来发展和从创新中获利(Calantone和Stanko, 2007;Linder等人,2003)。传统的将组织的核心研发活动完全放在公司内部的模式已经变得不那么重要了,而最近的创新模式表明公司正在“开放”他们的研发边界以利用外部的知识来源(Chesbrough, 2003)。利用外部技术资源可以缓解企业面临的一些挑战,如更短的产品生命周期,更快的产品更新和不断增加的研发成本(Rigby和Zook, 2002)。另一方面,寻找和协调越来越多的新合作是需要投入更多时间和金钱的活动。因此,更高的交易成本可能会侵蚀新的外部研发活动的好处。当企业开始有系统地开放其研发边界时,它们会调整其研发结构——内部和外部的研发过程——以与各种各样的合作伙伴建立新的或加强现有的关系。鉴于研发过程的重要性,管理者的困难任务是找到内部和外部研发活动之间的平衡,以便从外部技术资源中获取利益。

本文通过研究内部和外部研发过程之间的平衡如何影响企业的创新绩效来解决这个问题。它特别关注企业内部研发能力——构建知识存量的内部研发投资——如何调节企业研发结构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此前的研究表明,企业可以通过投资于自身的研发,更有效地利用外部知识资源。投资于建立内部研发知识储备的公司能够更好地识别和评估外部资源,进而整合和使用它们的知识(Cohen和Levinthal, 1990)。此外,它们往往依靠较少但更有价值的联系来实现更大的创新产出(Arora和Gambardella, 1994年)。由于外部知识的选择和吸收依赖于企业的知识存量(Cohen and Levinthal, 1990),因此了解内部研发能力如何影响研发外包程度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是相关的。

通过研究研发能力在平衡内部和外部研发活动中的调节作用,本文探索了开放创新范式对更大创新绩效的影响条件。通过这样做,它在两个方面对文学作出了贡献。首先,基于Cassiman和Veugelers(2006)的研究,本文测试了内部和外部的研发活动在多大程度上是对更大的创新绩效的补充或替代。Cassiman和Veugelers(2006)研究了不同的研发结构(制造、购买和制造amp;购买)如何影响创新绩效(使用本质上是三个模型和三个二分变量),本文关注的是研发外包的程度。通过使用Cassiman和Veugelers的类型的连续方法,这篇论文提供了一个更好的理解在开放一个公司的研发边界和在权衡内部和外部的研发活动的利弊。其次,之前的研究强调了内部研发投资在获取无意的外部知识流以获得更好的创新产出方面的调节作用(Escribano et al.,2009),但没有考虑到企业的研发能力是如何通过外部研发活动影响知识流的。本文通过研究研发能力在这一背景下的调节作用,为企业通过平衡内部和外部研发活动来获取价值的能力提供了新的见解。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个上下文变量,使我们能够更好地评估互补与替代二分法。

为了实证地解决这些问题,本文考察了研发密集型的意大利制造企业的内部和外部研发结构。通过两个调查浪潮,我发现拥有内外部研发体系的企业具有更好的创新绩效。然而,那些进行更多外部研发活动而不是内部研发活动的公司表现更差。此外,我发现研发能力显著地缓和了这种曲线关系。具有更强研发能力的企业能够从其外部研发活动中获得更多的创新产出。而且,与研发能力较低的公司相比,它们能够通过利用较少的外部研发活动份额来实现这一目标。这些发现提供了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内部和外部研发之间的关系,超越了互补和替代之间的经典对立。他们暗示,内部和外部的研发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是相辅相成的,而在这之后,它们就被替代了。更重要的是,对于拥有更大研发能力的公司来说,替代效应更大。总体而言,这些结果表明,对于拥有更强内部研发能力的企业来说,进一步开放研发边界的机会成本更大,从而更好地理解了开放创新范式。

本文结构如下:下一节将研究关于研发配置、内部研发能力和创新绩效的文献,它提出了一组假设来推动分析。第三部分介绍了数据库和方法。最后,对结果进行了阐述和讨论。

  1. 理论框架

2.1 从一个封闭的研发系统到一个开放的研发系统

为了应付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企业不断投资于创新活动和创造技术能力。然而,仅仅注重内部的研发和内部能力和程序的发展已经不足以应付日益增加的成本、更短的产品生命周期和更大的技术复杂性。这些驱动因素使组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内部封闭的研究与开发的单一结构正在迅速消失,并从垂直集成的内部研究与开发结构向开放的研究与开发结构转变,通过许可、联盟和技术协议利用外部的知识来源(Hagedoorn, 1993)。如Whittington(1990)所示,从1967年到1986年,内部与外部研发支出的比例增加了一倍多,而研发伙伴关系在过去30年里增长了10倍(Hagedoorn, 2002)。

早期的创新模式将其描述为一个内部控制的过程。公司是创新的中心,创新过程远离竞争者和其他外部参与者,以确保知识被保留在内部。当这些创新离开研发实验室时,成功的企业能够为随后的内部研发活动提供资金。由于这些活动被认为是公司特有的,没有必要与其他公司分担成本(Chandler和Hikino, 1990)。然而,这种创新模式并不总是非常有效,正如Nelson(1959)早些时候指出的那样,它并没有阻止溢出效应。企业为研发项目提供资金,而这些项目的产出往往被其他地方挪用并商业化。

而不是封闭创新,一个最新的模型提出了一个开放的创新范式,其中的研发结构应该被视为一个开放的系统(Chesbrough, 2003;Chesbrough等人,2006)。这种范式假设“企业可以而且应该利用外部思想和内部思想,以及内部和外部的市场路径,因为企业希望提高他们的技术”(Chesbrough, 2003,第24页)。企业不再是创新的唯一场所,但外部知识和内部知识同等重要。开放的研发体系允许企业在没有明确市场路径的情况下外包研发项目或技术。通过接触外部合作伙伴,这些研发项目最终可能会找到进入市场的途径。通过整合供应商、客户和外部知识来源,增加企业的创新能力,使企业能够从外部获取创意。然而,根据Chesbrough和Teece(1996),开放意味着与外部资源的接触,而不是完全依赖它们。完全依赖外部合作伙伴的公司本身可能缺乏内部研发过程,也没有能力完全获取和吸收外部知识。然而,这篇文献并没有明确评估研发能力在平衡内部和外部研发活动以获得更大的创新产出方面的作用。本文的目的是探讨这一作用。

下一节讨论了研发结构与创新绩效的关系、研发能力的作用等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并提出了一组假设。

2.2 内部和外部研发流程和创新绩效

企业行为的各种理论解释了从封闭创新模式到开放创新模式的转变以及对外部研发活动的日益依赖。

经济学的交易成本(TCE)观点认为,经济活动的组织是由生产和交易成本的最小化所驱动的。从这个角度来看,20世纪40年代末研发实验室的兴起可以归因于内部组织和管理创新的成本较低,而不是通过市场(Mowery和Rosenberg, 1989),因为研发活动被认为是公司特有的。随着与研发相关的成本不断增加(在TCE术语中,即生产成本),企业通过与其他企业共享这些成本来最小化这些成本(Katz, 1986)。企业还意识到,非核心技术领域的一些研发活动不是企业特有的,因此,他们可以与其他合作伙伴进行联合研发活动,或将其中一些外包出去,因为这样做在成本节约和创新产出方面有好处(Hagedoorn, 2002)。

其他理论强调知识共享和企业间的联系如何使企业获得更好的绩效,而不是关注于成本最小化(Dyer和Singh, 1998;格兰特,1996)。在快速变化的技术环境下,企业视角的知识库表明,企业可以通过内部研发活动和外部技术外包来探索和整合不同的具体知识领域,从而拓宽现有的技术基础,进入新的技术领域(Kogut and Zander, 1992)。由于非核心技术的新发展越来越快,企业内部筛选和管理技术知识的能力有限。同样,企业视角的关系观认为,企业间的联系和技术外包使企业能够跟上新的发展,从而增加从合作中学习的收益。企业技术能力的延伸增加了开发和实现新产品的机会(Becker and Dietz, 2004)。此外,信任(Zaheer et al., 1998)和长期的特殊关系(Dyer and Singh, 1998)也能带来更好的绩效。除了投资回报外,已有学者发现企业间的联系对创新企业绩效有显著影响(Shan et al., 1994;斯图尔特,2000)。

另一项研究表明,公司不一定需要拥有内部知识或能力,只要他们能够获得这些知识或能力(巴尼,1991;李维,2006;彭罗斯,1959)。技术外包仍然可以为公司提供机会来加强他们的知识和能力。这些学者认为,外部技术来源对企业是有益的,只要它们丰富了企业的知识储备,开发了外部的专门资源(Mitchell和Singh, 1996;莫厄里等人,1996;Powell等,1996;Steensma和Corley, 2000;(Womack et al., 1990),这反过来又可以在产品多样性和上市时间方面提高创新绩效(Eisenhardt and Schoonhoven, 1996;Schoonhoven等人,1990)。

外部研发过程和企业间关系的增加也带来了新的组织挑战。从TCE的角度来看,随着企业在研发活动中追求更大的份额,寻找和选择合适的研发伙伴的成本可能会上升,需要分配额外的资源。其次,从封闭创新向开放创新的转变可能会增加交易成本,因为这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来协调、管理和控制相关合作伙伴的研发活动(Gulati和Singh, 1998)。由于焦点公司和它的研发伙伴在信息和控制系统以及决策过程方面的巨大差异,协调成本可能也会上升(Dyer和Singh, 1998)。第三,随着企业转向开放式研发体系,其内部研发结构需要根本性的转变,因为其角色“从作为主要活动的发现生成转变为作为关键功能的系统设计和集成”(Chesbrough, 2005, p. 15)。这些组织的变化可能意味着更大的成本,而开放的研发系统的好处可能只有在长期才能看到。最后,企业视角的资源基础观(Resource-Based View, RBV)的学者对外部研发过程提出了警告,当外部知识流减缓了边做边学的过程,阻碍了企业内部路径依赖的知识存量的构建(Bettis et al., 1992)。

尽管有丰富的理论解释,但关于Ramp;D配置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实证证据却相当有限。Arora和Gambardella(1994)进行了最早和广泛的研究之一。在对生物技术行业合作的调查中,他们发现拥有强大内部技术诀窍的公司能够更好地利用外部创新信息。Becker和Dietz(2004)发现,在德国制造业中,研发合作补充了内部资源,增强了产品创新的实施。Cassiman和Veugelers(2006)通过调查“仅制造”、“仅购买”和“制造与购买”的离散战略选择,测试了内部和外部研发的结合是否与更强的企业创新能力相关。他们发现,采用“制造amp;购买”策略的公司更有可能从创新中获利。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只生产”或“只购买”都不会带来更好的创新绩效。然而,其他研究表明存在替代效应。Audretsch等(1996)发现,内部和外部的研发可以替代低技术行业的企业。Laursen和Salter(2006)发现过度寻找外部知识流的负面影响。

理论论证和实证研究都表明,开放企业的研发体系有利于创新性能,但只是在一定程度上。严重依赖外部技术来源会增加搜索、协调和监控成本,并可能妨碍在公司内部建立依赖路径的知识库存。因此,我假设:

假设1 外部研发活动所占份额与企业创新绩效呈倒U型关系。

2.3 研发能力、研发配置和创新绩效

特定的企业因素会影响研发开放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本节讨论了研发能力在调节研发配置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方面的作用,研发能力的定义是企业对内部研发的投资以建立知识储备。一个公司的知识储备允许公司进行两项重要的活动。首先,它能够开发和生产新产品和新工艺,以便更好地在市场上竞争和生存。其次,更重要的是本文的论点,它允许评估和利用外部的知识来源。虽然第一个活动是不言自明的,但后者需要更详尽的解释。

先前的研究表明,企业获取外部知识的能力是企业内部研发的副产品(Arora和Gambardella, 1994;凯西曼和维格勒,2002年;Cohen和Levinthal, 1990年;罗森伯格,1990)。通过研发活动,公司积累了与产品相关的特定技术领域的知识。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变得擅长于在与自身相近的领域获取外部知识,其对流程和程序的投资有助于内部共享所获取的知识(Cohen和Levinthal, 1990)。除了重视和吸收外部知识外,更大的研发能力使企业能够识别市场中的新机遇并预测技术趋势(Cohen和Levinthal, 1994),最后更好地评估合作研发项目的机会。

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资料编号:[235782],资料为PDF文档或Word文档,PDF文档可免费转换为Word

原文和译文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30元 才能查看原文和译文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外文翻译,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文献综述、开题报告、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