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欺凌干预家庭和学校生活的心理层面:在中国广东省的一个典型研究外文翻译资料

 2022-07-25 09:07

英语原文共 11 页,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青少年欺凌干预家庭和学校生活的心理层面:在中国广东省的一个典型研究

介绍

自从1993年奥维斯的书《校园中的侵略行为》问世后,学术界对校园欺凌这个领域产生了越来越高涨的兴趣。这本书强调“学生被欺负或者受到伤害时,他是遭受到来自一个或者更多学生的持续和反复的消极行为”。而且欺凌具有力量上不均等性、侵略性和长时间的重复性的特点。从近期在40个国家,针对学龄儿童健康行为的调查结果表示:普遍的欺凌(欺凌他人、被欺凌和同时遭受欺凌和严重伤害)在男生中所占的范围从8.6%到45.2amp;不等,中值是23.4%,女生是处在4.8%到35.8%之间,中值是15.8%。另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全球学生健康调查得出一个结果:在19个低收入或中等收入国家的中学生表明欺凌的广泛性从塔吉克斯坦的7.8%到赞比亚60.9%的范围中。

青春期是在行为、心理和社会方面具有较大改变和挑战的时期。先前的研究都暗示:不管是欺凌还是受伤害顺从和退让的行为的比例都在不断增加。受害者比没有卷入欺凌行为的人在同辈关系处理中中表现出更大困难,而且他们很容易出现一些行为问题,例如药物滥用、携带武器甚至校园枪击案。同样有持续的证据表明在孩童时期遭受暴力行为影响个体一直到成人时期,并且欺凌干预可以被表现为在生理和心理问题上的先导。在邦德两年的队列研究中,学龄学生受害的历史是焦虑和抑郁自我报告症状的强烈预兆。受伤害对未来情绪健康发展有显著的影响,特别是女生。

鉴于欺凌的长期后果,对这一世界性难题的解决十分迫切的需要,而且要增加对可能促进或者抑制校园欺凌的大的、接近的发展机制的认识。回顾以往的文学作品,我们发现以下定量被认定为与校园欺凌有联系:1)人口统计学特点:以往的研究表明男学生卷入暴力事件的人数比女生卷入暴力事件的多;另外,大量的研究表明,校园欺凌行为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少,因此越小的学生就可能频频受害。2)家庭因素:被报道卷入欺凌行为的儿童往往有弱家庭功能和对父母的不安全依恋的问题。生活在完整的家庭中,在学校中参与积极性高的和父母交流多的青少年则不容易受到欺凌。缺少父母支持也是校园欺凌的重要诱导因子。另外,生活在有冲突的家庭环境中的学生比拥有和谐家庭关系的学生要更容易欺凌他人。在Chen的研究中,学生口袋中的钱也被看作家庭的经济地位的指标。然而结果没有显示在家庭经济地位和欺凌行为之间有任何的联系,这个结果是因为在台湾家庭均等收入水平所导致的。

3)学校因素:校园环境对与欺凌/受伤问题的起源认知和寻找解决突进去改变和预防十分重要。许多研究认为若同学管理暗示更高程度的侵略性行为。老师在儿童的人格和发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来自老师的关爱和支持可以减少他们学生的侵略行为和犯罪。在Wei和他同事的研究中,研究者认为,老师的支持较少或者虐待都可能成为青少年参与欺凌的因素。其他先前的研究通过对低年级的测试,都表明受害者显示出减少的学术成功概率,相对于那些为卷入欺凌的学生而言。Glew假设,欺凌行为会影响受害者的注意力和之后的学业成就。相反,在Woods的研究中,较高的学术成就是关系欺凌中的重要指标。4)心理适应能力:近些年来,许多研究者将心里因素和校园欺凌联系在一起。举个例子,Brunstein发现,欺凌者和被欺凌这都具有较高的自杀的危险。这些学生经常感到孤独的更容易成为欺凌的对象。在Haynie的研究中,他归纳得出卷入欺凌的学生更可能离家出走。会打架的学生显示出更大的可能卷入校园欺凌。

虽然我们总结得出校园欺凌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但是显而易见安,在其发生的普遍性中还是有文化差异存在的,并且这与其他因素也是有关联的。众多先前的研究结论都来自在西方或者是发达国家,只有很少一部分来自低收入或者中等收入国家。同样关于家庭地位(父母交流、家庭经济状况)的,学校的动态因素(同学关系、学生与老师的关系)的和个人对学生身份的适应能力(感到孤单、尝试自杀)方面在中国文化板块中的研究都十分缺乏。因此,我们在中国南方省市初中中进行了了大范围的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我们研究的两个主要目的是:1)测试校园欺凌(包括欺凌他人、被欺凌双方)的普遍性,我们采用了越来越普遍的词欺受双方来表示卷入欺凌行为的双方学生。鉴于欺凌者和被欺凌者的双重介入,这个新兴群体可能会遭遇更高程度的心理风险和生活事件,相对于欺凌者或者被欺凌者单方而言。2)去发掘更多导致校园欺凌行为的因素。在这项研究中最突出的变量是与学生日常生活高度相关的。这些变量包括之前研究所广泛探讨的。

方法

研究设计和参与者

横向研究进行探讨的是校园欺凌的普遍性和研究校园欺凌卷入和潜在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参与者是来自广东省四个城市的中学生,广州和潮州是传统的粤文化的代表,深圳和东莞则是著名的移民城市,这两个城市有超过一半的外来人口。广东的这些学校根据教学质量被分为三类:重点高中,普通高中和职业学校。分层整群,在这三类学校中随机抽样,首次在广州、深圳和潮州选取两所重点高中,两所普通高中和两所职业高中;但是在东莞则分别选择了一所普通高中和两所普通初中。接下来,从这些学校中各个年级中随机选取两个班。选中的班级总人数有8342,他们在接受足够的信息之后被邀请参与这次的实验,不包括请病假的人,这次研究的参与率达到99.7%。

数据收集

为了保护学生的隐私,匿名问卷是在有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在场,并且老师不在场(为了避免任何潜在的信息偏差)的情况下进行的。学生被要求在上课时内完成问卷。所有的数据都是在2009-2011年内收集的。

伦理声明

本次研究获得了中山大学和公共卫生审查机构的批准。参与者都被充分告知此次研究的目的并且是以志愿者身份参加的。我们也获得了来自学校、学生或者学生家长的同意。

措施

独立变量

社会人口变量:年龄、年级、性别、学生的零花钱(学生被问到每个月平均会受到父母多少的零花钱,这个题目的选项是1、低于100元2、100-199元3、两百元以上);同伴:请问你有已经辍学或者即将要辍学的朋友么?

生活方式、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沟通模式、父母的关爱。生活模式通过询问主要的家庭模式来衡量。家庭经济地位是通过询问学生对目前家庭经济状况的看法来测量(从好到坏)。家庭沟通模式则是从国询问学生他们和家长就每天日常的话题进行交流的频率(有三个点从经常到没有)。父母的关爱则是通过询问你们现在是否满意父母对你们的关爱吗来进行衡量,从满意到不满意有三个选项。

学校因素:同学关系、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同样也是基于学生对自己的同学关系、和老师的关系来判断,从好到坏。学术成果是一个单一的项目,要求学生将自己的表现与其他的同学的表现做比较来进行自我评价(编码是中上、中等、中下)。

心理适应:感觉到孤独是通过询问在过去的12个月中“你一周会感觉到多少次孤独?”选项从1从不到4每天。自杀的念头是通过评估“在过去的12个月中,你有没有认真考虑过自杀?”有4个选项:从没考虑过、想过、计划过、尝试过。离家出走则是通过问“在过去的12个月中,你有没有不通知父母离开家超过24个小时?”选项分别是1、从来没有2、考虑过3、尝试过4、离家出走不止一次。打架:通过询问评估“在过去的12个月中,你和别人打过多少次架?”上网时间通过询问评估“每天你花在上网上的时间是多久?”

相关变量

关于欺凌和受伤害的问题包括12个部分,答案范围也分为三段:1、从不2、有时或很少(一到两次)和3、经常(超过三次)。

欺凌通过几个平行问题进行评估:在过去的一年中你是否有打、踢、推、摆布或者对其他同学进行了这些行为?(b1)取笑或者侮辱?(C1)孤立他人?(D1)用性方面的玩笑、评论或者手势取消他人?(E1)敲诈?(F1)其他方式?

关于欺凌的问题有以下这些:你曾经受否有打、踢、撞、摆布或者将其他学生锁起来的行为?(b2)取笑或者侮辱?(C2)孤立他人?(D2)用性方面的玩笑、评论或者手势取消他人?(E2)敲诈?(F2)其他方式?

那些反映在过去的一年中自己经常出现的至少一种欺凌行为的学生就被认定为欺凌者。受害者则是那些表示过在过去一年中至少有一种受欺负的行为的频率是“经常”。欺凌者-被欺凌者都有相应的标准,其他学生则认定为未卷入者,成为对照组。

数据分析

所有的统计分析将采用SAS9.1进行,描述性分析被用来描述人口统计学特征和校园欺凌的普遍性。这些因素在单因素分析中占了很大的部分,并且这些已经被广泛研究所报道的因素值得更进一步的分析。在多变量分析中,学生的年级,而不是年龄,是所有的样本都要考虑的,因为年级是青少年欺凌的一个显著的征兆。将三维逻辑回归模型进行拟合,一个是每种类型的校园欺凌,调整后的结果是比值比(OR)和95%的置信区间(CI).因为个体是通过学校被归类的,因此不是独立的个体,多层次的分析是为了选出可能影响校园欺凌的因素。在SAS中用来拟合两级回归混合模型的GLIMMIX程序中,学校被视为集群。

结果

人口统计信息

表一和表二显示了样本的基本人口统计信息。最终的样本有8342名中学生:4196名男生(50.3%)和4146名女生(49.7%)。学生的年龄分布从10到22岁不等,平均值是16.4岁(左右浮动1.63岁)。总体来说。20.83%的参与者表示在过去的12个月中曾经卷如果校园欺凌,其中18.99%的学生表示遭受过校园欺凌,8.6%的学生表示曾经欺凌过他人,其中的一部分约6.74%的学生表示欺凌和被欺凌过。有27.84%(2322)的学生来自初中,72.16%(6020)的学生来自高中。有65.39%(5455)名学生是和亲生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另外的24.51%(2045)的学生是单亲家庭。就学术成就来看,5961(71.46%)的学生自我评价是中等,1361(16.32%)的学生认为自己是中下水平。4277(51.27%)名学生认为自己和老师的关系不好。就心理因素来看,0.79%(66)的学生表示自己尝试过自杀,15.5%(1293)名学生一周中超过4天感觉孤独,1.87%的学生曾经不止一次离家出走过。

对欺凌者、被欺凌者的单变量分析

在表3和表4中,我们可以看到,不调整其他变量,欺凌者、被欺凌者和欺凌被欺凌双重身份的群体是和零花钱、父母的关爱、和父母的交流、感到孤独、自杀未遂或者念头、离家出走、打架、上网相关联的。经济状况仅仅只是和被欺凌者和欺凌被欺凌双重身份的人显著相关。在性别因素上,欺凌者、被欺凌者、双重身份者之间并无显著差异。

多维逻辑回归分析:欺凌者

最终的关于欺凌的逻辑回归模型是用表5和表6显示的。六个原始变量被保留在最重的模型中:年级、父母的关爱、自杀的念头、离家出走、打架、和每天上网时间。对父母关爱不满意的学生是满意父母关爱的学生成为欺凌者概率的1.7倍。每天花很长时间上网的学生有更高的风险成为欺凌者。最后,曾经考虑过自杀的学生(OR=1.26,95%CI-1.02-1.56)或者尝试过离家出走的学生(OR=1.89,95%CI=1.22-2.83)有较大的可能成为欺凌者。

多维逻辑回归分析:被欺凌者

表5和表6是最终的关于被欺凌者的逻辑回归模型。较好的经济状况可以使学生避免受到欺凌。那些不满意父母关爱的学生或者很少和父母交流的学生有更高的成为被欺凌者的风险。自我报告有离家出走的青少年有超过62%的可能被欺凌,每天花超过4个小时在上网上的学生成为被欺凌者的可能也很高。

多维逻辑回归分析:双重身份者

在最终的模型中保留了8个与原始变量不相关的变量。根据这些参考类目,很明显高中生很少是双重身份群体的。对父母不满意的学生、很少和父母沟通的学生、尝试过自杀的学生、离家出走过的学生很可能成为欺凌者或者被欺凌者。

讨论

在这次的研究中,我们发现校园欺凌在中国也不少见,在整个学校和家庭生活中存在很多导致校园欺凌的因素,相似研究也有很多。在27个国家中,11-15岁的学生的自我报告调查显示出较大的跨国差异,在瑞典,校园欺凌的出现率较低(14.6%的被欺凌者和15.4%的欺凌者)。在立陶宛,欺凌的有很高的普遍性(56.3%的被欺凌者和54.9%的欺凌者)。在中国为数不多的关于校园欺凌的研究中,Chen的报告表明,68%的中学生曾经被不止一次欺凌过。对普遍性方差的存在差异的一种合理的解释可能是研究设计和样品性质的差异所导致的。另外,社会经济的多言行、各种对欺凌行为的定义和理解的差异也可能会导致欺凌发生率的差异。

与我们预期相反的是,我们发现高中生显示出成为双重身份者的更高水平相对于初中生而言。年龄大的男生可能会在欺凌行为中较于年龄小的男生更具有活跃性。Mrug的报告是按照年龄对更高级别的攻击性幻想、犯罪和公然的侵略进行了充分的预测。先前的研究也认为男生比女生更容易成为被欺凌者或者欺凌者。然而在最新的研究中表明欺凌行为没有很大的性别差异。这个结论包括一些先前认为男生和女生欺凌发生的概率很相似的研究,不同的点可能是欺凌行为的方式。男生经常进行身体的直接的欺凌,例如殴打他人;女生则更容易进行心理上的欺凌,例如散播谣言。

家庭功能也可能会助于欺凌和被欺凌关系的建立和维护。先前的研究认为,无论回避性依恋和专注型依恋被经常用来预测侵略行为和受害行为。我们的研究进一步证明了那些不满意父母的关爱更容易成为欺凌者和被欺凌者的概念。还值得一提的是,与父母良好的沟

全文共5715字,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资料编号:[154456],资料为PDF文档或Word文档,PDF文档可免费转换为Word

原文和译文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30元 才能查看原文和译文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外文翻译,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文献综述、开题报告、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