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从刚入学到高年级的自我同一性状态变化的 纵向研究外文翻译资料

 2022-08-13 11:08

英语原文共 7 页,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大学生从刚入学到高年级的自我同一性状态变化的

纵向研究

ALAN S. WATERMAN 和PATRICIA S. GEARY

摘要:对53名男性大学生进行了自我同一性的访谈,与此同时,他们在大学一年级时就参与过一项关于自我同一性发展的研究。根据假设,可以观察到同一性获得状态的学生在职业和意识形态同一性中的学生的频率有着显著增长。另外,据预测,在大一年底到高年级,同一性获得是最稳定的状态,而延缓状态是最不稳定的。虽然总体的发展趋势是积极的,但有相当比例的被试在他们的大学时代里一直处于同一性扩散的状态。

大学时代通常被认为是社会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按照Erikson(1959,1968)的观点,在这个发展阶段中,最有可能成为发展重点的人格因素就是自我认同。有大量的研究结果提供了大学阶段中自我同一性因素(比如职业规划和政治信仰)的内容特征变化描述(见Feldmanamp;Newcomb,1969)。然而,学生观点内容的改变,本身并不能构成心理社会发展的证据,即使这种改变是大学高年级的学生普遍认为的观点。关于自我认同的发展,变化和成长之间的区别可以在自我同一性被改变的过程中进行,而成长需要使用更成熟的职能模式。

同一性要素的形成过程是Marcia(1966)自我同一性四类状态分类体系的基础。这四种同一性状态是独立于自我同一性的具体内容而定义的。同一性获得状态的人,是在发展自我同一性的过程中,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积极质疑(同一性危机),并成功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处于同一性延缓状态的人,是他正在经历着同一性危机,并在努力形成对个人有意义的承诺。同一性早闭的人,是他已经形成了这样的承诺,但没有经历过危机。最后,没有形成对自己有意义的承诺,自己也没有努力去形成这样的承诺,这些人就被划分为处于同一性扩散状态。

在之前一篇文章(Waterman&Waterman,1971年)中,研究表明了大学新生自我认同状态变化的结果。 本次调查是为了评估大一学年末到大学期间的自我同一性发展状况,并进行了参与过原始研究项目的学生的跟进访谈。

原始的研究是为了回答三个问题:(1)大学一年级的自我同一性发展变化的模式什么?(2)在此期间各种同一性状态的稳定性存在差异吗?(3)在发展状况发生变化之前是否存在可以指定的个性特征?从高年级访谈中我门获得的数据中,可以确定大一年级至高年级的自我同一性发展状态变化的方向,并确定该时期各种自我同一性状态的稳定性差异。关于个人变化状况的前提问题没有进行进一步调查,因为各个相关群体的高年级被试数量不足以让我们进行有意义的统计分析。

在原来的调查中,在职业选择遇到同一性危机的学生人数中有显著增加,而在同一性扩散状态的学生人数却大幅下降。 在Erikson的自我同一性发展理论的背景下,这种变化形式代表着积极的社会心理发展。在实现了同一性确立或同一性过早形成的学生中,学生的频率没有发生重大变化。关于意识形态领域的自我同一性发展(特别是在宗教和政治信仰领域),大一年级的学生同一性扩散状态的发生率大幅增加,而剩下的类别则没有发现重大变化。从Eriksonian的角度来看,这是倒退的。

在研究占领和意识形态领域的对比发展变化时,结果和我们预想的不符。有人建议“当有关职业选择的问题已经解决了的时候,学生更有可能在意识形态的一般领域瞎去解决问题[Waterman&Waterman,1971,p.172]。”本研究对生涯自我同一性的进一步的发展进行了预测,同时验证了意识形态的退行发展。在这两个方面,我们预测自我同一性获得状态的学生人数将会增加,而其他同一性状态的学生人数将会下降。

在研究大一年级各种同一性状态的相对稳定性时,我们假设同一性获得状态是最稳定的,因为它代表了最成熟的同一性发展水平,而且它仅在协商活动的之后达成。但不幸的是,这一预测并没有被职业或意识形态的自我同一性所验证。显然,在进入大学之前到达的同一性危机不是很稳定。在学生尝试处理在大一年级可能遇到的众多挑战时,这些同一性元素可能被质疑。这些挑战包括离开父母独立生活,面对新的同伴群体的要转变自己的态度和期望,并与此同时,还要努力满足教师的学术需求。如果学生通过建立新的自我同一性来应对这种情况,或者他成功地保持了他以前达成的自我同一性,那么可以预见的是他未来也会一直保持坚定的同一性。再之后的大学时期的挑战不太可能与大一新生遇到的困难相一致了。由于这些原因,这又使得我们猜想同一性状态将成为最稳定的状态。如果在一个人的关键期发展危机理论上,更高级的状态不比理论上的较低级的状态更稳定(这或许有待于进一步的验证),那么我们不得不怀疑并抛弃Erikson(1959,1968) 的自我同一性理论和Marcia(1966)的同一性分类系统理论。

在原始研究中,我们没有预测到哪个状态是最不稳定的。在本研究中,我们预测学生在同一性延缓状态中的人数将在发生同一性状态变化的学生过多。在两年半以上的时间里,学生们很有可能通过实现新的自我同一性,或者通过长时间的探索,顺利渡过同一性危机。

研究方法

被试

潜在的被试群体包括于1968年秋季进入Rensselaer理工学院的92名男性本科生,并且,他们在大一新生开始和结束时分别接受了访谈(见Waterman&Waterman,1971)。 在这一组中,1972年春季期间有70名学生接受了调查,22名学生没有出席。在第二作者对53名被试进行自我同一性访谈时,由于磁带录音机的机械故障,其中一次的采访丢失。在对17名没有接受面谈的在校学生中,7人拒绝参加,1人没有出席预约访谈,其余9人没有回复邀请参加的信件或电话无法联系。

我们在参与后续研究的被试和不再出席的学生之间发现了一些差异。从Waterman和Waterman(1972)的结果可以看出,不再出席的学生在大一年级结束时更有可能处于同一性延缓状态(x2 = 5.15,df = 1,plt;0.05),以及在当时不太可能处于同一性早闭状态(x2 = 5.27,df= 1,plt;0.05)。在意识形态方面没有发现这些大一新生在群体间存在差异。此外,在受访的高年级学生中,他们在大一新生时同一性状态与拒绝、没有出席或没有回应邀请的人之间没有差异。

表1 在意识和职业领域上每种同一性状态的被试人数及从大一到高年级

改变了同一性状态的被试人数

同一性状态

大一年级

高年级

转变前的状态

转变后的状态

X2

职业领域

获得

7

19

2

14

9.00*

延缓

8

0

8

0

8.00*

早闭

17

14

5

2

1.28

扩散

15

14

8

7

0.06

意识领域

获得

5

20

0

15

15.00**

延缓

4

1

4

1

1.80

早闭

19

7

13

1

10.28*

扩散

17

17

5

5

0.00

*plt;0.01,**plt;0.001

表2 大一学年和高年级达成同一性获得状态的学生百分比

获得状态

大一年级

高年级

两个领域

2

19

一个领域

38

42

两个领域都没有

60

38

占比

0.23

0.81a

at=6.24,df=51,plt;0.001

表3 大一学年到高年级在职业或意识领域保持或改变状态的学生人数

职业领域

意识领域

同一性状态

保持

改变

保持

改变

获得

5

2

5

0

延缓

0

8

0

4

早闭

12

5

6

13

扩散

7

8

12

5

合计

24

23

23

22

研究程度

每个学生的第一次自我同一性访谈在他大一学年的第一学期的第五个星期进行的,第二次访谈是在大一春季的最后八周进行的。第三次同一性访谈是在大学高年级的春季进行

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资料编号:[484543],资料为PDF文档或Word文档,PDF文档可免费转换为Word

原文和译文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30元 才能查看原文和译文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外文翻译,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文献综述、开题报告、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