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物流——从组织间的角度来看外文翻译资料

 2022-03-23 08:03

Third party logistics –

from an interorganizational point of view

Tage Skjoett-Larsen

Logistics Management Group, Copenhagen Business School, Denmark

Keywords :Logistics, Transaction costs, Network analysis, Outsourcing

Abstract

The adoption of third party logistics is becoming widespread in the industry. Discusses various definitions of third party logistics and the theoretical backgroun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ird party arrangements, including both transaction cost theory and network theory.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is then developed to explain the role and motivation for this development. Transaction cost analysis (TCA) explains the conditions under which third party agreements become preferable to the classical choice between market and hierarchy. Network theory explains the dynamics in third party cooperations. Three specific cases of third party logistics are included and analyzed on the bases of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Concludes that third party logistics are not merely a means to cost efficiency, but also as a strategic tool for creating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rough increased service and flexibility. Furthermore, the discussion points to the importance of investment in human resources and change in attitudes as part of the success of third party arrangements.

Introduction

The idea of outsourcing isolated logistics activities such as transportation and warehousing to external service providers is not a new phenomenon. Carrier services and public warehousing provide prominent examples. However, normally outsourcing has been based on simple make-or-buy considerations, choosing the cheapest alternative that meets pre-established service requirements. Often these services were performed by several actors to ensure a ``healthy#39;#39; competition. Typically the parties had ``arm#39;s length#39;#39; relationships with a minimum of information interchange.

Within the last few years, however, there has been a pronounced change in shipper-logistics provider arrangements. While the primary driving forces previously were to reduce costs and release capital to alternative purposes, the driving forces today have a more strategic trust: to increase market coverage, improve the level of service or increase flexibility towards the changing requirements of customers.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parties has become more long-term in nature, mutually binding and is often combined with changes in both organization and information systems. Solutions are tailored to specific services and often include value-adding services such as final assembly, packaging, quality control, and information services, to name a few. This broader, more flexible cooperative arrangement is termed third party logistics (TPL). It is also known under other names as logistics alliances (Bowersox, 1990;, Bagchi and Virum, 1996; Andersson, 1995), logistics partnerships (La Londe and Cooper, 1989; Andersson, 1997) and dedicated contract distribution (Cooper and Johnstone, 1990).

What is third party logistics?

New phenomena often create problems in both definition and content. Third party logistics and related concepts are most often developed by researchers or consultants in collaboration with businesses demanding or offering third party services. Thus, the definitions reflect the phase of third party cooperation. The Scandinavian definition of third party logistics is more extensive than the American definition, as businesses in Scandinavia have an old tradition for close and long-term cooperation with external partners, cf. network studies of the Uppsala School (see e.g. Axelsson and Easton, 1992; HaEcirc;kansson and Snehota, 1995). Some examples may illustrate the scope of definitions.

In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spreading of third party logistics in US and European production industries, Lieb et al. (1993) used the following definition:

Third-party logistics involves the use of external companies to perform logistics functions that have traditionally been performed within an organization. The functions performed by the third party can encompass the entire logistics process or selected activities within that process.

According to this definition, third party logistics includes any form of externalization of logistics activities previously performed ``in-house#39;#39;. If, for example, a company with its own transport facilities, decides to employ external transporters, this would, according to the above definition, be an example of third party logistics. The same applies to a company which closes its warehouse and instead uses an external warehouse.

Through interviews with a number of North European third party service providers, Bagchi and Virum (1996) have developed the following definition:

A logistics alliance indicates a close and long-term relationship between a customer and a provider encompassing the delivery of a wide array of logistics needs. In a logistics alliance, the parties ideally consider each other as partners. They collaborate in understanding and defining the customer#39;s logistics needs. Both partners participate in designing and developing logistics solutions and measuring performance. The goal of the relationship is to develop a win-win arrangement.

This definition emphasizes the strategic dimension of the concept and presupposes that several characteristics are fulfilled bef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uyer and seller of logistics functions can be characterized as TPL. These characteristics include a certain duration, joint efforts to develop further cooperation, a customerization of the solution, together with a fair sharing of benefits and risks.

Bowersox et al. (1989) pla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uyer and seller of logistics functions on a continuous scale, going from single transaction to integrated service agre

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第三方物流——从组织间的角度来看

关键词:物流,交易成本,网络分析,外包

摘要:

第三方物流的运用在行业中日益普及。本文讨论了第三方物流的各种定义和第三方安排发展的理论背景,包括交易成本理论和网络理论。然后本文开发了一个理论框架来解释这一发展的作用和动机。交易成本分析(TCA)解释了在市场和层次结构之间,与经典选择相比,更适合选择与第三方合作,并签订第三方协议时所需要的条件。网络理论解释了第三方合作的动态情况。在理论框架的基础上,本文对第三方物流的三个具体案例进行了分析和归纳。结论是,第三方物流不仅仅是提高成本效益的手段,而且也是通过增加服务和灵活性创造竞争优势的战略工具。此外,本文讨论指出了人力资源和态度改变作为能够使第三方安排成功的一部分,对其投资十分重要。

简介:

外部服务供应商将运输和仓储等独立物流活动外包的想法已经不是一个新奇的现象。运营商服务和公共仓储均可作为突出的例子来表现这一现象的普遍。然而,通常外包是基于简单的购买或购买的考虑因素的,并且一般会选择满足预先建立的服务要求的,并且最便宜的方案作为替代。这些服务通常由几个角色来构成,以确保“健康”的竞争。通常情况下,当事人存在“公平”的互相交换最少信息的关系。

然而,在过去几年中,承运物流供应商的安排出现了明显的变化。虽然以往的主要驱动力是以降低成本和释放资本的方式来代替目的,但如今的驱动力具有更加战略性的信任:其通过增加市场覆盖面,提高服务水平或增加灵活性,来满足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双方的合作变得更加长期性,相互约束,并且往往与组织和信息系统的变化相结合。解决方案均是针对特定服务量身定制的,通常包括最终装配,包装,质量控制和信息服务等增值服务。这种更广泛、更灵活的合作安排被称为第三方物流(TPL)。同时,这种合作安排也被称为物流联盟(鲍尔索克斯,1990;巴什和维拉姆,1996;安德森,1995),物流伙伴关系(拉伦德和库珀,1989;安德森,1997)以及专门的合同分销(库珀和约翰斯通,1990)。

第三方物流是什么?

新现象常常在定义和内容上出现问题。第三方物流及其相关概念基本都由研究人员或顾问与有第三方服务需求或提供第三方服务的企业合作开发。因此,这些定义反映了第三方合作的阶段。因为斯堪的那维亚的企业具有与外部合作伙伴进行密切和长期合作的久远的传统,所以斯堪的纳维亚第三方物流的定义比美国的定义更为广泛。 这一说法来源于乌普萨拉学派的网络研究(见阿克塞尔松和伊斯顿,1992;哈恩肯森和斯涅霍塔,1995)。一些例子可以说明定义的范围。

在比较美国和欧洲生产行业中第三方物流的传播情况时,利布等人(1993)使用了以下定义:

第三方物流是指运用外部公司去执行传统意义上需要组织内部自己完成的物流职能。第三方企业执行的职能可以包含整个物流流程或该流程中选定的活动。

由此定义可知,第三方物流包括以前在“内部”执行的物流活动的任何形式的外部化。例如,如果一家拥有自己的交通设施的公司决定聘请外部运输商,那么根据上述定义,这将成为解释第三方物流的一个例子。这同样适用于定义那些关闭仓库,而是使用外部仓库的公司。

巴什和维拉姆(1996)通过与一些北欧第三方服务供应商的访谈,制定了以下定义:

物流联盟表明客户与供应商之间的密切和长期的关系,包括提供广泛的物流需求。在物流联盟中,各方理想地将彼此视为合作伙伴,他们共同合作去了解和定义客户的物流需求。这两个合作伙伴都参与设计和开发物流解决方案并测试方案可行性。这个关系的目标就是要制定双赢的方案。

这个定义强调了概念的战略层面,并且预先假设物流功能的买卖双方之间的关系可以被描述为第三方物流,这样才能实现若干特征。这些特点包括特定的时期,为进一步开展合作的客户化解决方案,各方公平分享利益和风险。

鲍尔索克斯等人(1989)将物流功能买卖双方的关系从单一交易到综合服务协议建立了一个持续的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托运人与第三方物流供应商之间的关系

模型的左侧部分集中在单一交易上,对应于运输市场上买卖双方的传统关系。这些协议通常是短期的和非正式的,除了具体的交易外不为任何承诺承担责任。

在该模型中,价格是主要杠杆。模型中向右移动,协议变得更加正式化,相互义务增加。

模型右侧的三种合作形式可以看作是战略联盟的形式。在合作伙伴关系中,合作伙伴力求保持独立性,同时也在合作开发更有效的系统和程序。通常情况下,客户将在内部维护规划和管理功能,外部化物流功能,同时供应商也在试图制定标准解决方案,以求满足客户要求。

第三方协议比合作伙伴关系更加正式化和具有约束力。服务更符合特定客户的要求。协议通常需要对设备、工厂或员工培训进行具体投资,以满足客户的服务要求。合作是基于相互信任和自由的信息交流的。有时,协议规定服务提供者全部或部分承担客户的人员、设备和工厂的责任。

综合服务协议是在形式和相互义务方面涉猎最广泛的合作手段。在综合服务协议中,供应商接管整体或大部分的物流过程,包括物流活动的管理和控制、设施管理和人事管理。物流解决方案将根据客户的要求量身定制,一般包括一些增值服务。双方的信息系统往往会出现局部的整合,并建立起由职能被影响的员工组成的内部组织间团队。

在以下讨论中,我们选择将第三方物流定义为所有物流服务关系,包括鲍尔索克斯最后三个规模,即合作伙伴关系、第三方协议和综合服务协议。

选择广义定义的原因在于我们可能难以区分各种形式的协议。 伙伴关系是第三方物流中最薄弱的形式,而综合服务协议是最强的形式,中间形式往往难以分类。

交易成本分析

交易成本分析是用来定义具体活动是否被内部化或是否是从市场中获得的(威廉姆森, 1975, 1985)。交易被定义为跨技术界面的交易,当交易进行时,经济体系中的“摩擦”就会产生一些成本。

威廉姆森(1985)将这些成本定义为交易成本,并将其分为三大类:

(1)信息费用,即与潜在合作伙伴寻求信息的相关费用;

(2)谈判费用,即在考虑未来交易的所有可能情况下,谈判和拟定合同的费用;

(3)执法费用,即强制执行、解决冲突和重新谈判合同的费用。

如果交易成本低,则表明该活动应在市场上购买,将活动外包出去。当交易成本高时,活动则被内部化。

交易成本理论取决于行为者的两个基本行为假设:有限合理性和机会主义。

有限合理性可能是由于信息不足,管理感知限制或信息处理能力有限导致的。某些角色试图使行为合理化,然而,他们的智力受到限制,或者他们无法将自己的见解或意见传达给他人。当不确定性或复杂性影响外部环境时,有限合理性或主观理性的概念尤为重要。

由于有限合理性尚出现在双方的接触阶段,因此在制定合同时,将无法确定所有潜在的选择或考虑所有未来的情况。此外,在控制阶段只有有限的能力来控制结果,这可能导致行为者采取机会主义行为。

根据威廉姆森(1985,第2页)的看法,交易可以通过三个关键维度来表现:频率、不确定性和资产特异性。

威廉姆森(1991)和阿尔岑(1993)正在增加第四个维度:可行性测试的便利性。

资产特异性是交易的主要特征,它被定义为与特定交易相关的投资,并且其在替代应用中使用时具有有限的价值。威廉姆森(1985,第55页)区分了各种形式的特异性,例如实物资产、现场、人力资产和专属资产特异性。

对交易特定资产的投资往往导致相互依赖。供应商专门为生产特定客户的零部件的专用机器的投资,在某种程度上受限于客户。另一方面,客户也在某种程度上受限于供应商,除非替代供应商具有相同的生产设备。根据威廉姆森的说法,交易的不确定性、频率、可行性测试的便利性和资产特有性质将决定哪种治理结构最为合适。图2显示了一个矩阵,描述了不确定性、资产特异性程度与物流功能治理结构选择之间的联系。这一矩阵是建立在假设在所有六种情况下,均具有高频率和易于测量的交易的基础上。

资产特异性不确定性

非特定资产

中等特定资产

特定资产

市场

第三方物流

内部

市场

第三方物流

内部/专用第三方物流

图2 不确定性、资产特异性和监管形式之间的关系

当资产属于非特异性时,市场是最有效的监管形式。价格由市场决定,所生产的商品和服务不需要具体的知识或技能。因为任何企图都会被揭示,机会主义者将失去客户,因此机会主义行为不会发生。这尤其适用于有大量提供从A到B的运输的供应商的公路运输。价格是供需之间的主要调整机制。

在具有交易特定资产和巨大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威廉姆森认为将层次结构(垂直整合)视为最有效的组织形式。如果绩效难以衡量,也会带来内部操作。内部操作的优势是防止机会主义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在具有特定交易资产但差异不明确的情况下,公司可以选择内部物流和专用第三方物流。在高频交易和中等资产投资方面,威廉姆森建议采用“混合型”治理形式,即市场和层级之间的一种调节形式。 相同的资产可用于各种合同关系,从而在就业时提供规模经济。在这种情况下,第三方物流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选择。物流供应商有两个潜在的优势:获得规模经济和专业化的可能性能为客户带来利益。

一个投资于无尘仓库(中等特定资产)的服务供应商可能会成为这方面的一个典范。通过结合不同客户不同时间对于仓库的要求,供应商比个人客户有更好的机会来利用能力。此外,如果供应商投资设备来进行测试和使计算机处于备用状态,与没有这种投资的供应商相比,他/她将获得专业化的优势。同时,除非他/她已获得合同的“保障措施”,否则在违反合同时,将由供应商承担风险。一个保障措施可能需要双方分摊设备和培训的费用。

在交易不确定性大或容量利用波动较大的情况下,第三方解决方案将比内部解决方案具有优势,因为能力与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更好地匹配。如果仓储需求处于季节性波动中,客户使用外部仓储将成为优势,因为他/她只需要支付实际使用的空间,而不是建筑物的固定成本。

网络角度

网络模型中的一个基本假设是,个体公司依赖于其他公司控制的资源,并且其通过与其他公司的互动实现对这些资源的访问。

工业网络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个人角色或与其他组织角色的关系,被用来提高他们在网络中的合作伙伴的认识。

网络发展的固有趋势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联系越来越强大,稳定性越来越高。网络中的公司之间的关系,通过两种独立但密切相关的互动类型发展(约翰逊和马特森,1986):

(1)交换过程;

(2)适应过程。

交换过程包括信息传递、商品和服务以及社会过程。社会过程不仅包括个人债券,还包括技术、后勤和行政通信。通过社会交换过程,各方相互熟悉,逐步发展成互相信任的关系。

适应过程包括产品的相互修改、系统和生产流程的管理,以实现网络中资源的更有效的分配。鉴于许多原因,调整过程很重要。第一,这一过程加强了双方的联系。如果供应商根据特定客户的要求调整了生产过程或产品,他对该客户的依赖将会增加。第二,通过调整程序,双方均认为他们的相互关系是稳定和持久的,而不是短期的利润寻求。在威廉姆森的术语中,这被称为“可靠承诺”。

通过互动,各方发展各种相互联系。哈恩肯森和约翰逊(1990,462页)将它们划分为以下几种:

. 与企业技术有关的技术性债券;

. 个人见识和信任形式的社会债券;

. 调整行政程序和程序造成的行政债券;

. 公司之间的合同形式的法定债券。

这些债券的累积效应往往会带来企业之间持久的关系,使得网络结构既稳定又有活力。建立新的关系,其他的关系被打破,现有的关系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

因此,网络是一个动态实体,它不能达到最优均衡,而是一直处于波动的状态,适应新条件。

特定网络的存在不是偶然的,只是大量可能的结构之一,只不过它是由管理者设计建立的。公司通过建立新的关系,寻找新的合作伙伴,开展新的投资,并利用网络创造竞争优势。网络战略的核心要素是对一些行为者施加直接影响,并对其他行为产生间接影响。供应链网络中的一家公司可能会影响其供应商(例如第三方物流服务)和客户,也可能影响其供应商的次级供应商(例如运输商)及其客户的客户。因此,网络通过各种活动连接各角色因素(福特,1990,465页)。 公司的业绩并不仅仅取决于与合作伙伴直接合作的效率,还取决于合作伙伴之间的合作方式。在选择物流供应商时,重要的是要检查第三方战略联盟合作伙伴的质量形象、稳定性和服务可靠性及其使用次级供应商。泛欧物流供应商和第四方物流组织(贾特纳,1998)经常作为客户与各地区或专业第三方物流运营商之间的调解员,这增加了检查二级供应商的重要性。

根据网络理论,公司与其他公司的关系往往构成其最有价值的资源。获得其他公司的补充投资和能力是公司拥有的重要资产。隐性资产(隐性知识)在公司的可持续竞争力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为它们很难复制(纳尔逊和温特,1982)。它们经常是在对外关系中创造的,并且不能与这些关系分离(福特,1990)。如果网络崩溃,则隐形资产消失,这是网络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相对稳定的重要原因。

网络模式中的一个基本假设是,

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资料编号:[485939],资料为PDF文档或Word文档,PDF文档可免费转换为Word

原文和译文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30元 才能查看原文和译文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外文翻译,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文献综述、开题报告、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